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 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 |
| 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 |
| C.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 |
| 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
|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
|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
|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嬴“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末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
| 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
|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
|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