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代表 |
| B.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
| C.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
|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 D.“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 B.皇帝地位的独尊 |
|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 B.建筑功能齐全 | C.皇权至上 | D.国家大一统 |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 C.修筑了万里长城 |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
|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
| 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
|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亚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