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历史的文观念论》主张:戏曲应“废唱而归于说白”,刘半农在《我之文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反映出( )
| A.白话文革命侧重于戏曲领域 |
| B.传统戏曲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
| C.胡适等人对传统戏曲态度激进 |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
| B.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 C.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 D.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20世纪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
| 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 |
| 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
| C.中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
| 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会议。以下选项与这两次会议均无关的是
| A.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
| B.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
| C.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
| D.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粮食。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 )
| A.应无偿上缴国家 | B.只能由政府收购 |
| C.可以限量交易 | D.农民完全有权自由支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