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 )
| 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 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
| 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 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
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上有一文章《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中这样写道“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哪些()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②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国内政治稳定
③殖民扩张,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拥有了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④黑奴贸易兴盛, 奴役非洲黑人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④ |
对右面图示的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西方列强侵略手段日趋隐蔽 |
| B.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
| C.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
| D.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
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力: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 B.资产阶级革命 |
| C.工业革命 |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
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 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 A.劳动力支持 | B.市场支持 |
| C.资本支持 | D.技术支持 |
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除南极洲)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
|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
|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
|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