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远航的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规定是为了( )
| A.严禁商人下海贸易 | B.限制沿海对外贸易 |
| 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 | D.规范船只制作标准 |
反映明朝故事的豫剧《七品芝麻官》里有一段唱词:“盼到了北京城开了科选,我辛辛苦苦前去考官,三篇文做得好,万岁称赞,任命我到河南信阳五品州官,到吏部去领凭我先得把那严嵩见,老贼要三千两磨墨的钱。”剧中主人公( )
| A.体现了庶族地主的进取精神 |
| B.受益于自己的出身与门第 |
| C.三篇好文文体格式完全相同 |
| D.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进步水平 |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
|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兼容并蓄 | 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
| C.产生的根源不同 | D.政治地位不同 |
《韩非子》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说郑国有个人要买双鞋,在家用根绳子量好了脚的尺寸,然后急匆匆奔向市场,找到卖鞋的又想起量脚的绳子忘带了,返回家取,再到市,市已关闭了。这个故事可用于说明( )
| A.法家重视国家治理的规范 | B.战国时期没有统一度量衡 |
| C.商品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 D.郑国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 |
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
|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
|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