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
| B.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
|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
| D.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
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
|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
|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
|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
根据表中某年统计资料,回答8—10题。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 
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川、黑、苏、陇 | B.苏、川、陇、黑 |
| C.黑、川、陇、苏 | D.陇、黑、川、苏 |
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
|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
|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
|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
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
|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
|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
|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6—7题。
|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
|
| 总人口(万人) |
35 |
167 |
701 |
| 0~14岁(%) |
35.27 |
14.63 |
8.5 |
| 15~64岁(%) |
58.36 |
83.15 |
90.39 |
| 65岁及以上(%) |
6.37 |
2.22 |
1.11 |
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
|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
|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
|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
该城市是
| A.南京 | B.深圳 | C.西安 | D.沈阳 |
谚语、对联、诗歌、民歌等形象地反映了各地的地理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其中,阳关位于哪个省?当时发展成古城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 A.甘肃军事 | B.甘肃交通 |
| C.新疆军事 | D.新疆交通 |
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下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反映的人文景观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A.四川、福建 | B.河北、河南 |
| C.北京、河南 | D.山西、安徽 |
“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水在地下流,禾在田中枯”描述的地理特征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 B.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
| C.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 D.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
读图,回答1—2题。
H经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
| A.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
| 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
| C.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
| D.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
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 A.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 B.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 |
| C.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 D.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 |
下图为23°26′纬线上海陆分布示意图(粗黑实线段为陆地,细黑虚线为海洋,数字表示经度)。读图回答49—50题。
S—T之间属于()
| A.美洲板块 | B.南极洲板块 | C.太平洋板块 | D.印度洋板块 |
实际观测表明,Q海岸降水明显多于P海岸,与此不相关的因素是()
| A.洋流 | B.地形 | C.纬度位置 | D.气压带、风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