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时刻贴近百姓生活,才有生命力,好的作品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联,作家应该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所希望的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什么。这一观点说明了
A.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再现 |
B.来自劳动群众生活中的灵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
C.文学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创新 |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 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2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B.存在就是被感知 |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