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乡下人哪儿去了
王开岭
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
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
何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
70年代,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
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
来春见。来春见。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
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了。
原本只有乡下人。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术、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
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搏弈和争夺见长的人。
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儿。
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
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
如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
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
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尤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俩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
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我想,这祖上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
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
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罢。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
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起得真好。
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
谁捡到了?
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叫“寻人启事”。
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
(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第一段中“素馅”和“肉馅”的特点。
“素馅”:
“肉馅”: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文字。
文中写老北京的“酱菜铺子”和天津杨村的“一家糕点”两则“旧闻”有何作用?
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文字的意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王乾荣
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跟周有光老人首次见面,是在2006年7月14日全国政协礼堂《群言》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周有光是与会者中最年长者。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风姿儒雅,戴黑色上缘框框的眼镜,面容滋润,目光睿智,头发稀疏而白,乍看,六七十岁模样,只迈步稍稍蹒跚。
周老曾遭遇“被下放”诸种坎坷,他都平和豁达以对。他也不求什么世俗的荣华富贵。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对人生真谛通透的体味,自足达观,随时“锻炼筋骨”,也许正是这位文化老人长寿的“秘诀”。他说了:“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作为学人,善于思考,“伏案太勤”,周先生一生著述等身,百岁过后,仍然关注社会民生,笔耕不辍,尚能一年写一本书,可谓奇迹中的奇迹。
年轻时留美攻读经济,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周老的后半生。他说自己的人生,原是个“错位”。可正是这个错位,使他成为一个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化大师,成为新中国文字改革方面的重磅专家。周老幼年即具语言天赋,他那颗语言中枢敏感发达的大脑,对这门学问的奥妙魅力,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他即选修《语言学》,热衷于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且发表过相关论文。
这个“拉丁化运动”,简单说就是使用拉丁字母——或称罗马字母,周老笑说“有人指它是‘帝国主义的字母’”——给汉字注音,进而以拉丁字母拼写汉语,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这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从未涉猎过的先锋学术活动,始于100多年之前。
周老语言、文改方面专著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达20多部,广为人称道;而经济学著作仅三两部,鲜为人知。周老在语言学方面的卓越建树,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巨大贡献,学界和坊间众口一词,赞誉有加。但是近年众多媒体一味尊之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却“敬谢不敏”,诚道“不敢当”。“丝绸西去,字母东”(周有光语)。干吗?拼音。汉语拼音又不是他周有光“生”的,他怎能当人家“老爸”呢!
今天,凡中国人,以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外国人,谁离得开《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拼音法?联合国也要用它呢。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开辟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一条便捷通道,功不可没。仅从这一点看,周有光其名,便将彪炳青史。
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晓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为中方三专家之一,因此人称“周百科”;中方另二人,一是新闻巨子兼大学者刘尊棋,一是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教授。
《百科全书》号称“没有围墙的大学”,翻译这本书,是一个浩大工程,对于不管多大的学者说,也是一个学习、重温百科知识的过程。而这于周老,又是一个机遇。也许正是这一工作,激发了他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语文现代化和世界多国文化的热情,使他晚年的学术生活,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异彩。这时的周有光,就不只是翻译百科全书意义上的“周百科”了,而堪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
周老学问大,但他不是只会躲在象牙塔里啃书本的书呆子。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让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大学者雕小虫忙,近年《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斗士,其人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的风味。
周老说:“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快乐到老。”但愿,在《群言》40周年庆祝会上,还能聆听这位极其独特老人的宏论。
(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2日 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表现了周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
B.人称“周百科”,因为周老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而且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 |
C.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拼音,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周有光放弃经济领域的研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
D.周有光原学习的并非语言学,但他对语言兴趣浓厚,而且有语言天赋,所以能实现“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的理想。 |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周有光的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文章的第二段去掉,后文也不显得突然,你认为可以去掉吗?
从周有光的人生经历中你学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生
沈从文
医生罗福,为人和平正直,单身住家在离京都三百里左右一个地方,执行业务。有一天听人说,大觉寺有法师讲经,十分动人。故这医生,也就走去听听。听经以后,出庙门时还觉得那法师有一分魔力。那天法师讲的是牺牲精神,说到东方圣人当年如何为人类牺牲,也如何为畜类牺牲,在牺牲情形中,如何使生命显得十分美丽。这法师不谈牺牲果报,只谈牺牲美丽,因此极其为这医生钦服。出庙门后,医生就心想,一个人若能够为一个畜生也去受点苦,或许当真这痛苦也可以变成一分快乐。
这医生从一个穿珠人家门前过身,看到那个穿珠人手指为针戳伤,流血不止,正无办法,心生怜悯,照着乡下医生的慷慨精神,不必别人招呼,就赶忙走过去为这穿珠人止血,用药末带子,好好把这受伤人调理妥贴。那时穿珠人正为国王穿一珠饰,有一粒大珍珠在盘盂内。穿珠人因医生好意替他照料伤处,十分感谢,就进屋里取一些点心,款待客人。那时有一只白鹅,见着珍珠,如大桑椹,不问一切,就把它一口吞下。穿珠人取了点心出来请客时节,记起宝珠,各处寻觅,皆不再见。这宝珠既为宫中拿出,值价自然非常贵重,穿珠人家中并不富裕,若真失去,如何可以赔偿?心想铺里决无另一生人,把珠拿去,现在事情,不出这医生所作所为。就向医生询问:“见我珠吗?”
这医生见鹅吃珠时节,以为吃的只是一颗桑椹或草莓,不甚介意,今见穿珠人脸上流汗,心中发急,口说手比,心中清楚,这珠此时正在白鹅腹中。医生心想:我一说明,这鹅即刻就得杀去,方便取珠。当设一计策,莫使鹅死。但如何设计,倒很为难。因记起先前一时法师所说各种牺牲之美丽处,故决心不即说出,等候再过一时,鹅把珍珠从大便中排出以后,再来说明。故不说话。
那穿珠人,眼看医生沉默不语,疑心特增,便说:“房中分明只你一人,赶快退还,莫开玩笑。若不退还,一定得大家认真变脸,你会受苦。今天这事,决不容易轻轻了事。”
医生心想:“用自己痛苦,救别的生命,现在不说话,尽其生气,只望一时不即杀鹅,小小痛苦,不甚要紧。”
医生仍不说话,只是摇头。故虽明知穿珠人业已十分愤怒,鞭棒即刻就得加于身体,仍然微笑不答,默然玩味另一真理,一切全不在意。
穿珠人忍无可忍,就尽力鞭打这个医生。那时医生两手并头,皆已被缚,不能动弹,四向顾望,不知所逃。鞭子上身,沉重异常,流血被面,眼目难于睁开。轻轻的自言自语:“为一只小鹅牺牲,虽似乎不必,但牺牲精神,自然极其高贵。”
穿珠人打了医生一阵,看到医生头脸流血,毫不呻吟,询问医生:“傻子,你有甚话说,只管说来。”
医生说:“没有话说,说即更傻。只请不要单打头部。一两天内,你那宝珠仍然可望归回。”
穿珠人以为这医生倔强异常,直到这时,还说笑话,就大声辱骂,“不用多说空话,装傻装疯,以为因此一来就可让你逃走!”于是重新把手脚缚定于屋柱上,加倍鞭打。并且用绳急绞,因此这医生到后鼻孔口中,皆直喷血。
那时那只白鹅,见地下有血,各处流动,就来吃血,穿珠人把鹅嗾去,不久又复走来。引起瞋忿,就一鞭一脚,把鹅即刻打死。医生听鹅在地下扑翅声音,极力把眼睁开,见白鹅业已死去,就长叹了好些次数,悲泣不已,独自语言:“担心你受苦,我为你牺牲,若早知你因此死去,也许我早说,主人为爱你,反不至于死去!”
穿珠人见状希奇,不知原因,就问医生:“这鹅同你非亲非戚,它死同你有甚关系?自己挨打,不知痛苦,一只小鹅,使你伤心到这样子!”
医生说:“我本为它牺牲,训练自己,想不到为它牺牲,反使它因此早死。”医生就告这穿珠人一切事情经过。那时穿珠人将信将疑,赶忙把鹅腹用刀剖开,就在白鹅嗉囊里,掏出那颗大珠。因鹅吃下不少鲜血,珠浴血中,红如血玉。穿珠人见到宝珠以后,想起医生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就大声哭泣,爬伏医生脚下,向医生作种种忏悔,不知休止。
这医生这样训练自己,方法倒不很坏。因这次牺牲,他自己也才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且说,世界上只要有这样一个医生,也就可以把一切医生罪过赎去了。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小说的第一段交代了医生的基本情况,同时介绍了他为保护小鹅而牺牲自己的精神起源。 |
B.小说用穿珠人与医生形成对比,用以揭示人性的中恶与善,从而唤醒人们去恶扬善。 |
C.小说保持了沈从文先生语言质朴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堆砌的辞藻。 |
D.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离奇曲折,但又不失沈从文先生取材农村,追求真实的创作风格。 |
E.小说中医生训练自己的方法虽说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伤害,但提升了自己的灵魂。小说中的医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文中说“世界上只要有这样一个医生,也就可以把一切医生的罪过赎去了”,你如何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豪”为何似曾相识
童 明
“土豪”这个词在2013年可谓大出风头,兴起于网络,火爆于民间,用法日益多元,语义日渐丰富。国外媒体关注,诠释加评论,还将此词纳入牛津英语词典;国内撰文者或追溯到某网络游戏,或将源头归于民间的笑话,或侧重它的讽刺意义。也有人说:这个词收进牛津词典,多少有损我们的民族形象。
“土豪”起死回生,源于“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这句话的流行。此话饱含了国人特有的历史沧桑之感。曾经,“土豪”是农村里为富不仁、欺压乡民的地主。于是,“打土豪,分田地”深得贫民之心,成为革命的口号和实践。而星移斗转,时空变幻,如今“土豪”衣锦还乡,我们却要放下身段,争取和他交朋友。
今天意义上的“土豪”不是过去占有农耕土地的乡村劣绅,而是住在城市里的新富。他们的生活最具现代化标准,也不见得一定欺压任何人。“豪”已不是以前的“豪”法,“土”也不是过去的“土”法。他们究竟是谁呢?国外学者直译为“新富”,而从历史文化的渊源理解则应译为“暴发户”,19世纪则有个比较正式的名称叫“布尔乔亚”。
马克思在二元辩证法的语境里,用“布尔乔亚"(我们译为“资产阶级”),指“普罗阶级”(我们译为“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做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判断。然而,在l9世纪的欧洲文化里,“布尔乔亚”指那些有钱有闲却乏味庸俗的新富。美学判断之下的布尔乔亚是什么样的?指贪婪、虚伪的某些新富,冠冕堂皇却庸俗不堪。布尔乔亚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有钱,却没有审美的兴趣、耐心和能力;他们有钱,善用一切具有商品价值的话语和物品包装自己,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养。
西方思想进入中国驱动我们的现代化,“布尔乔亚”这个词也就成了舶来品。百余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国的布尔乔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矛头有时直指知识分子,直指浪漫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知识”和“浪漫”这两个不属于“布尔乔亚”的特征被张冠李戴。以后,这个寻找悄然终止。一直到现在,我们用“土豪”描述某些新富,还是没有想起“布尔乔亚”这个洋词。
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必然富裕。渐进的、适度的财富积累多是正常的,“暴富”则往往意味着不那么正常。美国人会想到“伟大的盖茨比”那些猫腻。我们呢,也知道种种有特色的方式。所以,才前有“大款”、 “暴发户”这样的词,后有旧词新用的“土豪”。这样思考,2013年“土豪”一词的卷土重来就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西方人l9世纪以来就有的现象,如今我们也有了。世界意义上的现代化终于抵达中国。
刚开始看到外电对“土豪”一种诠释——说当下许多中国人藐视新富,暗中却妒忌——觉得西方人不能理解其中复杂的中国式冷嘲。后来,随着这个词在国内 普及,很多情况下“土豪”原先的讽刺意味荡然无存,只有妒忌。不仅妒忌,还羡慕不已。不仅想和“土豪”做朋友,还恨不得马上变成“土豪”。可见,在商品社 会里,大众文化既有无比的创意,又有媚俗的趋势。应当警惕后者。最大的公约数往往是最低的标准。
民间的旧词新用,意在游戏。而游戏有各种不同:一、仅仅是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二、认真地游戏,因为认真而游戏有了意义;三、忘记了是在游戏,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此等等。
“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如果您也这么说,是想说些什么呢?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有钱却没有审美的兴趣、耐心和能力,善于用具有商品价值的话语和物品包装自己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养是19世纪欧洲文化里的“布尔乔亚”的最大特点。 |
B.“布尔乔亚”一词是舶来品,我们在寻找自己的布尔乔亚过程中,矛头总是直指知识分子和浪漫的生活习惯,以至于“知识”和“浪漫”这两个特征被张冠李戴到“布尔乔亚”身上。 |
C.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渐进的、适度的财富积累都是正常的,但是“暴富”则往往不那么正常。 |
D.在商品社会里,大众文化既有无比的创意,也有媚俗的趋势,对于二者,我们应当提高警惕。 |
当今的“土豪”与传统的“土豪”有何不同?
为什么说“土豪似曾相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 介”书 生 的 家 国 情 怀
赵琬微宋玉萌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作为《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他把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延续到2025年。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思索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意思是勇于承担困难的事情,对合乎道义的事情负责。这也是他们的家风。
青年时期,汤一介目睹旧中国积贫积弱,百姓颠沛流离,深感痛心。他曾回忆道:“我十六七岁时,抗战最困难时期,写过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评达官贵人浪费汽油。”
1946年,汤一介考上北京大学。从此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在北大求学时期,他结识了妻子乐黛云——这位后来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如今,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因为历次的政治浩劫,他与同龄人一样,耽误过做学问的大好时光。上世纪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焕发学术研究的活力。从此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工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与发展付出辛劳。
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学术思潮涌动,整个社会掀起文化热潮。针对当时兴起的“国学热”、“东方中心论”,汤一介开始就持冷静的态度。
他曾撰文写道,在中国我是第一个发表文章批评“文明冲突论”的。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
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
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等学术机构。
汤一介反对人们用“国学大师”称呼他。他认为,“大师”应该有一个思想的理论体系,而他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在汤一介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已出版的100册《儒藏》,藏蓝色封皮,烫金的字,格外悦目。作为这部集中华儒家文化精髓的浩瀚工程的总编纂和首席专家,汤一介责任重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希望编纂《儒藏》典籍。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京大学主持制定、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在汤一介看来,这个项目自己责无旁贷。
十年来,《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册“精华编”,按照计划到2025年《儒藏》全本将全部完成编纂。整个项目将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如今已吸纳四国大约500名学者。
汤一介倡导弘扬儒家文化的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传承儒学思想精粹,阐释儒学特殊理念,寻求儒学普遍价值,创构儒学新型体系”。
在他眼中,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复兴前夜之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
(节选自2014年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连接:
①汤一介(1927——2014),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对西方文学、哲学以及西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2002年10月,向北京大学学校领导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
②“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青年时期的汤一介对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抗战时期,还写文章批评达官贵人浪费汽油,可见那时他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
B.汤一介先生的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他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学渊源,汤一介也不能成为著名学者。 |
C.编纂《儒藏》典籍,从构思提出、方案制定、计划实施,到已经编纂出版的书册,汤一介都参与其中,这无不体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
D.汤一介反对人们用“国学大师”称呼他,因为他认为自己只能算一个爱思考的人,还没有成为一个有着自己完整思想理论体系大师级水准的人。 |
E.《儒藏》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典籍编纂工程,按照计划要到2025年才能完成全部编纂,作为项目的首席专家,汤一介已经87岁了。看来是力不能及了。汤一介先生对20世纪80年代起学界出现的“文明冲突论”的讨论有怎样的回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汤一介先生为什么要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有人说本文标题巧妙风趣,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看法。先生的“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花园别墅
〔法国〕莫洛亚
两年前我患了一场大病,她说道,在生病期间,我发现自己天天晚上都做同样的梦。我漫步在乡间,老远看见一座长方形的白色矮房,房子四周是一簇簇葱郁的椴树丛。左侧,有块草地,虽说草地上生长的参天白杨破坏了对称的布局,可是,并没有给人以不适之感。站在远处就能看见白杨树冠在椴楼上空随风摇曳,婆娑起舞。
梦中,我被这座房子所吸引,便移步朝它走去。入口处挡着一道漆成白色的栅栏,进入栅栏之后,要走一段幽深的曲径小道。道旁的林荫丛中,繁花似锦:有报春花、长春花、银莲花等春天吐放的花朵。当我伸手去摘的时候,花儿就立即枯萎了。走到小径尽头,离那座房子就只有几步路了。房子的正前方有块宽阔的草地,草儿修剪得宛如英国草坪一样,几乎只有齐地面那么高。草坪里唯有一行紫罗兰向远处延伸。房子是由清一色的白石建造的,房顶上覆盖着板岩。不大的平台上面就是一扇栎木制造的浅色大门,门上面雕着花纹。我很想进去参观一下,可是没有人出来开门。我异常沮丧,我又按门铃,又叫喊,最后把自己从梦中叫醒了。
这就是那几个月常做的梦,梦梦如此,毫无差异,久而久之,我就认为,在我童年时,肯定见过这个花园别墅。然而,在我清醒的时候,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
我想寻找这所房子,这个念头时刻萦绕在我脑际,它是如此的强烈,以致有一年夏天,我刚学会驾汽车,就决定利用假期到全国的公路干线上去寻找我梦境中的那座房子。我不想向你们叙述我的旅途见闻。我找遍了诺曼第、都兰和普瓦图,结果一无所获,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十月我驱车返回巴黎。到了冬天,我又夜夜梦见那座房子。
去年开春后,我恢复了在巴黎近效散步的习惯,一天,正当我穿越伊斯勒当附近的一条河谷时,骤然感到喜出望外,这是一种阔别多年后重见心爱的故园旧友时的喜悦。尽管我从来没有到这里来过,可是我对展现在我右侧的景色却非常熟悉。白杨树的树梢在椴木丛的上空摇曳。透过枝叶初生的杨树,一座房子依稀可见。
于是,我明白了,我找到了梦中的别墅。我知道,在百步之外,有条小道和公路呈十字交叉。果然小道就在那儿,我沿着小道一直走到白木栅栏跟前。栅栏后边就是那条我经常走过的小径。当我从浓密的椴树丛中走出来的时候,我看见了绿色的草坪和不大的平台,平台上面就是那扇栎木制的浅色大门。我下了车,快步登上石阶,伸手按了门铃。我非常担心吃闭门羹。然而,过不多久,一位仆人出来开门了。这是一个年逾古稀、神色悒郁、身穿一件黑色上衣的男子。一见到我,他显得很诧异。他凝神注视着我,一声不吭。
“我冒昧地请您行个方便。”我说道,“我不认识房主,不过,倘若他们能允许我进去参观,我将不胜荣幸。”
“太太,这是一幢待租的别墅,”他神色勉强地说,“我留在这儿就是为了带领参观。”
“待出租?”我说,“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房主为什么不愿居住在这所漂亮的别墅里呢?”
“太太,他们以前就住在这儿;自从房子里闹鬼,他们便搬走了。”
“闹鬼?”我说,“哦,这绝不会使我就此却步的。没想到,在法国乡下竟然还有人信鬼……”
“太太,我本来也是不信的,”他一本正经地说,“假若不是我本人在夜间经常在花园里碰见这个把我东家吓跑的幽灵的话。”
“这可真太离奇啦!”我一面说,一面试图报之以一笑。
“太太,”老人以嗔怪的语气说道,“对这事至少您是不应当一笑置之的,因为这个幽灵就是您。”
注:①诺曼第位于法国西北部,都兰位于法国西南部,普瓦图位于法国西部。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反复的手法,从一个梦游症患者的角度详尽描述了自己梦中所见的景象,表达了“我”对于“花园别墅”的喜爱、向往。 |
B.小说开头“两年前我患了一场大病”一句,表明我的病已经痊愈,以此为背景,整个故事情节才显得合情合理,这句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 |
C.“我”对自己驱车在全国各地寻找“花园别墅”却“一无所获”的结果并不感到惊讶,暗示了“花园别墅”就在巴黎近郊。 |
D.神色悒郁、身穿一件黑色上衣的男子的出现为花园别墅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文写闹鬼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
E.黑衣老人“一见到我,他显得很诧异”“他凝神注视着我,一声不吭”,这些举动表现了他对“我”这个陌生人到来的戒备心理。作品怎样对故事展开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作品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用大量篇幅写“花园别墅”的环境,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