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 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 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 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 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 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裳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 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忠实的一位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 |
B.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 |
C.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 |
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 |
E.陈忠实忍受了许多艰难和痛苦、折磨与打击,秘密学习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幸运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分析《三里湾》和给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陈忠实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快乐
钱钟书
我们经常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大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1ange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的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残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亭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竞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节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节)
1.“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4分)
(1)说明的道理是
(2)表述的好处是
2.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作者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原因是什么?(4分)
答:原因是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2)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通过对快乐的阐说.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也鲜明地指出了通往快乐的途径。 |
B.《西游记》中一句“天上一日,下界一年”,与第二自然段中“永远快乐”“荒谬得不能成立”是从同一角度论述的同一个道理——欢娱嫌夜短。 |
C.第五自然段谈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苏轼有诗“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恰当地说明精神作用能使人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 |
D.文章语言活泼深刻,作品笔法自然严谨,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五自然段中的“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就与上文第三自然段中“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有一定内在联系。 |
E.作者对第五自然段结尾处“抱这种态度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人是“傻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
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大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
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
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
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加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
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1.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6分)
2.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3..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
B.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加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具有机巧的构思。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州遍地小洋楼(有删节)
冯骥才
如今,小洋楼就像手机那样,从城市到乡村,从少数人的奢侈到遍地开花般的普及。从一种时髦到一种狂潮,神州大地上一个个风情各异的古村古镇,转瞬之间变成一片片洋楼群。它们傲立于山野,突现于平原,它们和这里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全无关系。一次我驱车从杭州到全华,两边车窗外的景现叫我震惊不已,那些青瓦粉墙的村舍已经荡然无存,满山遍野全换成了这种舶来的简易的小洋楼!在这波澜壮阔的小洋楼的海洋里,不仅荡涤了一切历史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它显示着今日国人对外来的强势文化的倾倒。这种在心理上失去了文化的自信,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
至于城市,问题更要严重一些。在"旧城改造"不断增加的势头下,成片的历史街区被刮地铲去,然后把地皮交给开发商。开发商为了房子好销,顺应大势,当然是愈洋愈好。于是,城市被开发商们一块块买去,街道没有了.全变成了小区,原先那些美丽的街名和地名也被抛掉;高高矮矮的洋式的楼群拔地而起.最后再起上种种洋气十足的名字,如"罗马花园""巴黎广场""美国小镇""西班牙城堡""香榭里舍别墅"等等。于是我们各地的中国人都拔寨起程,离开历史,进入这种千篇一律的商品性质的"洋人的天地"中来!
我们就这样"走向世界"吗?我们仅仅住在这些洋楼和洋地名里也会沾沾自喜吗?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城市里却没有"西安广场""龙城""长城别墅""飞天公寓"和"颐和园"?
应该承认,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认同与逢迎,是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不仅地名,连各种各样的店名、商品名称、乃至人名,也常常以起一个洋名为时尚。
在这样的弱势及至劣势的文化环境中,一个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由此想想看,我们的下一代在如此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还会有多强的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吸纳与融合十分自然,并不可怕。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的文化的态度。这一点,倒是应该好好看一看欧洲与日本,他们的文化早已与世界相融,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却充满了自豪感与光荣感。而我们为什么一提到传统便被认做"抱残守缺"?一说"现代"就一准是"洋式"的!难道我们创造不出灿烂迷人的东方血型的现代文化?我们只会模仿洋人吗?
记得前两年,报上常常见到一句话,便是要城市"高起来,亮起来,洋起来"。这"高、亮、洋"三个字都很值得推敲。把高楼大厦和灯火辉煌视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恐怕多半
来自于对纽约与芝加哥的印象;这只是一种肤浅的感官印象.,一种对现代都市的非理性的误解。至于"洋起来"就有些荒唐了。一位外国朋友曾经笑着问我:"什么叫'洋起来',
是不是要和我们一样?"他这句话是玩笑.却使我挺尴尬。我只能用玩笑打个岔,还带点狡辩:
"洋起来就是多一些你们洋人来。"
他听了,不再说,还是笑,却令我更加尴尬。我心里暗暗地骂我们一些国人的糊涂!说糊涂还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轻贱。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上,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在文化上,自觉地自我轻贱很危险,不自觉地自我轻贱更危险。我常常从这个视点上,不无忧心地注视这神州大地上方兴未艾的小洋楼们,却不知该怎么办。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发人深省的普遍现象?
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6分)
2.透过现象,作者看到什么样的本质?(4分)
3.作者在文中说"应该好好看一看欧洲与日本".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对"神州遍地小洋楼"满怀忧虑,是因为这些小洋楼与当地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全无关系。
B.文章前两段中,作者含蓄地告诉我们,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落,这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必然代价。
C文中"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颐和园'?"一句,是作者运用反语的修辞告诉我们.洋人其实很轻视中华文化。
D.作者在文中说"一个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之所以"不足为怪",是因为认同和逢迎强势文化已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作者在文中满怀忧虑,同时又满怀期待,字里行间透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崇,但并不盲目排斥外
来文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趣
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神经末梢也格外丰富而敏感.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象里红袖添香的故事。美丽的狐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大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书趣,只在“乱”。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我便尤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说不定竞品出会心一笑来了。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1.这篇散文中,作者说年轻人无法“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又说“书趣,只在‘乱”’,请根据文意,写出“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与“乱”字的含意。(4分)
答:(1)“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为:
(2)“乱”字的含意为:
2..联系语境,说说本文第三段中“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这句话针对什么说的,实际上暗含了作者什么看法?(4分)
答:(1)针对说的。
(2)暗含
3.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所描述的“夜雨孤灯乱翻书”的情景。(不超过80字)(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摘引宋人蒋捷词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似在说听雨,实则还在讲读书,道出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的读书情趣。 |
B.“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多情才子孤灯苦读的悲悯,透露出他并不是执意追求孤灯翻书这种场景.只是喜欢其浪漫的情调。 |
C.作者巧妙地借用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出自己矛盾的读书观——静心可读书,读书大可不求甚解。 |
D.“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读书人凭借一盏孤灯而彻夜不眠、寒窗苦读的感叹,又赞颂了书籍伴随一盏孤灯将历史上无数探索人类命运的人的思想照亮。 |
E.从作者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时“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我们推断“夜雨”之雨既指自然之雨,更是指能让周围“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的润物细无声的心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甲:诗情酒性话李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饮酒是很有名的。小时候听大人们摆龙门阵,神色飞舞地说“酒仙”李白“喝醉酒写的草书吓退了蛮夷”,“李白一顿酒就喝一斗,吟诗一百篇”,“李白醉酒敢睡在皇帝娘娘杨贵妃床上,让高力士脱靴子”等,活灵活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李白是何等的英雄气概,长大后,看了不少关于李白的书,会背了他的近百首诗,记住了他的许多关于饮酒的诗句。像《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有时酒喝多了,借着酒力,吟咏一首两首,颇觉回肠荡气,痛快淋漓。
在李白坎坷的一生中,酒如同他的挚友,始终紧随其生命历程,并赋予他极大极多的创作灵感。而咏酒诗篇更是表现出他豪放张扬的个性,《将进酒》即其中的代表作。长安放还,在“抱用世之材而不遇合”,治国齐天下怀抱落空之后,他感到人生快事莫如置酒会友,于是藉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畅酣的发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时此地,“酒仙”李白已不满足与浅酌低唱,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豪壮的诗句随之喷涌而出,使人恍若看到李白眼花耳熟的飘然醉态和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环顾全篇,直如大河奔腾,曲折回荡,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当然,“嗜酒见天真”的李白,绝非见酒即喝得烂醉的“醉汉”。这在他的《行路难三首》中得以充分表现。要在平时,面对美酒佳肴,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会“将进酒,杯莫停”,一饮三百杯。但在这一次,他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唱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既形象地展示其内心的苦闷与抑郁,又表现了他乐观自信,顽强坚持的理想品格和积极入世的追求,凸现极高的思想境界。
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到了晚年,幻想破灭,心气亦平和了许多,这从他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中可以看出:“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回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梦拂行飞。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虽然照样欢言笑谈,美酒共挥,酒醉情至,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但此时我们体会到的却多是冲淡天然,掩抑收敛,看不到他的豪情狂气了。不过,尽管如此,仍不失其飘逸洒脱的“谪仙”风韵。
没有酒就没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李白,我想这样说恐怕并不过分。他用如椽巨笔,将他的豪迈诗情与酒的诸般美妙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美的极致。李白与曹操、陶渊明、王维、李贺、王翰、苏轼、晏殊、李清照等的咏酒、饮酒篇什,将中国酒文化的生动民俗美和深层的社会积淀演绎得淋漓尽致,并组成恢宏的酒文化历史画廊,放射出不朽的光辉。
乙:太白十诗九言酒
我国古代一些诗人常把饮酒作为诗歌写作的内容。东晋诗人陶渊明就写有《饮酒》诗20首。他在诗前小序中写道:“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至于诗仙李白,更是诗酒联姻,其以饮酒为题材的诗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可谓空前绝后。难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饮酒西山戏咏》一诗中云:“太白十诗九言酒,醉翁无诗不说山。”
说李白“十诗九言酒”,显然有点夸张,但李白诗中常言酒却是不争的事实。翻阅李白诗集,试题中含有“酒”字的篇目不胜枚举:《对酒》、《暖酒》、《将进酒》、《山人劝酒》、《待酒不至》、《把酒问月》、《金陵酒肆留别》、《金陵凤凰台置酒》、《对酒忆贺监二首》……此外,试题中含有“饮”、“酌”、“醉”字的诗篇也屡见不鲜。如《留饮》、《九日龙山饮》、《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月下独酌四首》、《山中与幽人对酌》、《春日醉起言志》、《铜官山醉后绝句》等等。据笔者统计,在岳麓书社出版的《李太白集》中,仅试题中含有“酒”、“饮”、“醉”,“酌”字的诗篇有58首。
此外,有些诗虽然目中未含有“酒”、“饮”、“醉”,“酌”等字,却与李白饮酒有关,如《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李白在诗中坦言自己嗜酒贪杯,以至“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诗的后二句引用《后汉书·周泽传》中“太常妻”的典故,说明自己因酒醉而使妻子独守空房,使妻子的处境与“太常妻”无异,委婉地向妻子表示歉意。又如《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众所周知,“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别名,而“谪仙人”则是贺知章对李白的美称,李白在这首诗中,不仅讲了自己的别号与美称,而且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对酒的嗜好,说自己饮酒已有三十年的时间了,此外,在《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中,李白也将自己的名字与酒联系在一起。诗曰: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诗的最后一问,生动地写出李白和纪叟彼此相知之情,也反映出李白嗜酒之深。
李白不仅言酒的诸多,而且诗中与酒有关的名言佳句也多。诗人在诗中或提倡开怀畅饮。如:“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将进酒》)又如“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笑歌行》)或强调借酒消愁。如:“涤荡千古愁,留恋百壶饮。”(《友人会宿》)“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其四)“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有的则写独酌或与友对饮的情景。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月下独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由上可知,李白的这些咏酒名句为酒文化增色不少。
1.下列四局古诗选择二句填空
A.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 | |
B.举杯邀明月______。 | |
C.五花马,千金裘______,与古同销万古愁。 | D.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 |
E、人生得意须尽欢 。
2.两文均写李白与酒的密切关系,而甲文说明其原因是A______
B______。
3.的写作侧重点分别是,甲______ 。
乙______。
4.作者认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已“看不到他的豪情狂气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醉翁是指
6.两段文字的阅读,简介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