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

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化
C.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以理论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形式既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又认为这是一种“特种的商品生产”,而且提出应“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而扩大产品交换的活动范围。”这说明苏联政府试图

A.增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由市场决定商品流通范围
C.鼓励私营生产企业发展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20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经济出现了滞涨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三十年,被一些经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英国病”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
B.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
C.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盛行
D.资本主义世界新经济体系形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