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000人。这主要说明( )
|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
|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
|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
|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
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
|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
|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
|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 B.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
|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国营企业改革 |
下列表述,与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相关的是
①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③覆盖面广,高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造成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 A.①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从1933年5月开始,美国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 | B.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 |
| C.只能使美国暂时克服危机 | D.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