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
| A.官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 C.民营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全国普遍推广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把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④③ | D.②①③④ |
19世纪中期,福州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35年后,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并销往香港、新加坡及地。材料反映了
| A.马铃薯栽培技术日益提高 | B.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影响加深 |
| C.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
《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
|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
|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
|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
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
| 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
| C.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 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
下列言论中,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主张农商并重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 |
|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
|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
|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