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国家工业化政策 |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 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来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0年 |
8919 |
2304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北欧诺曼人就曾远达冰岛、格陵兰和北美洲东岸。但是诺曼人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全球地理大发现,这是因为()
A.当时的欧洲商品经济不发达 |
B.诺曼人到达的地方比较偏远 |
C.诺曼人没有开辟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线 |
D.诺曼人没有带回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黄金与原料 |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论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兴起 |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
D.新型工厂制度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