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 B.监督监察百官 |
C.负责地方行政 | D.拥有世袭权 |
班固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汉书•食货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班固反对以农为本政策 | B.班固具有农商皆本意识 |
C.政府实行工商皆本政策 |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在(中国古代的)大家庭里,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陷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亲属关系之中,……这些亲属关系不仅比西方的关系名义明确,区分精细,而且还附有按其地位而定的不容争辩的权利和义务。”与此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世袭制 | D.察举制 |
21世纪的头10年,国际关系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先有“金砖四国”(BRIC),后有“前景五国”(VISTA)、“新钻十一国”(Next-11),近来又有“灵猫六国”(CIVETS)之谓。这些形象化的词语,指代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上影响力日渐上升的新兴国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新兴国家开始崛起
B.新兴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形成
D.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 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 D.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