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
|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
| 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
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比重由26.4%提高到48.4%。这说明
| A.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 B.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
| C.“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 D.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曲折历程。若要改变“心酸”“无言”的陈寿亭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应该
|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
|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
|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营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
|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
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土纱遭到了机制纱的排挤 | B.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 |
| C.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 D.19世纪土纱占主导地位 |
钱乘旦对工业革命的后果归纳出了“三个比例的变化”: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城乡比例。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最根本的变化。这主要是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 B.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 D.促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工场手工业 | D.家庭手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