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
| 时期 |
劳动力生产率增长(%) |
翻番所需的时间(年) |
| 1953-1973 |
2.6 |
27.0 |
| 1973-1995 |
1.4 |
49.9 |
| 1995-2000 |
2.5 |
28.1 |
| 2000-2005 |
3.1 |
22.7 |
A.企业重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行
B.推行福利国家政策,传统产业复兴
C.企业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D.新兴产业出现,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
张军同学在探究“古代农业发展”课题过程中,选用了下面两幅图片,他是想用这两则史料的变化来论证
|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
|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③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性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
|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
|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
|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
|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
|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