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1)概括材料中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
(2)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
(15 分)
材料一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 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7 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8 分)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关于儒家学说取得成功原因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有关史实进行评析,史
论结合。)
(25 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 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6 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 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 分)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
点。(12 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疾,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作用的不同之处。
(2)分析形成不同之处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四大发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复兴来支撑 。”的观点。(11分)(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