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
|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
|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人类先进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是()
①早期维新思想②三民主义③毛泽东思想④邓小平理论
| A.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④ |
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 C.③④ | D.①③④ |
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
|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些人的代表是()
| A.魏源、林则徐 | B.康有为、孙中山 |
| C.陈独秀、胡适 | D.毛泽东、邓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