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1)从图中 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指出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把图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
法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4分)
材料二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最大的困难”的。(6分)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3)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6分)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材料二观察下面表格《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
体系名称 |
开始时间 |
主要特点 |
国际金本位制 |
盛行于1880 ~1914年 |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开始于1944年 |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
牙买加体系 |
开始于1976年 |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延续 |
材料三俄罗斯总理普京1日(2011年8月)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尽管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这只是推迟了更加综合解决方案的采用。“14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普京同时表示,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的外汇储备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将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普京透露说,一些专家认为,美国的兴趣在于据此宣布美元贬值,并为自己国家主导型出口行业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和解决国内问题。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主要内容,分析国际金本位制在20世纪30年代瓦解的历史必然性。
(3)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1976年成立的牙买加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 “寄生虫”具体依靠的是什么?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有哪些?(6分)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梦想,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 |
观点 |
荀子 |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
彼特拉克 |
我不也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4分)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2分)
材料二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2)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
材料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清帝逊位诏书》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3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父止(只是)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固定的地位),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陈独秀《再答常乃德(古文与孔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
(2)分别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指出其理论依据。
(3)据材料四,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价值作出了怎样的评论?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评论的合理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94% |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94% |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
1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