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年,当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被捕入狱。
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抗议活动。
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
19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C.S.金《自由之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试对材料一中毛奇与司马穰不同的战争观做简要归纳与点评。
(2)材料二中麦克纳马拉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在冷战后的重要表现(任举两例)?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
(1)分析上述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材料一、二都提到“上帝”,试分析其各自的意图?
(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或“中国经验”成为国内外学界、政界热议的课题之一。讨论发展模式问题,需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摘编自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二 代议制民主要成为真正的民主制,就应该是代表全体的民主制,而不是仅仅代表多数人的民主制。漏掉少数,全体就出现了空白,就不再是民主。少数和多数一样都应享有充分的代表权,按比例分配。
——摘编自密尔《代议制政府》
把代议制同民主制结合起来,就可以获得一种能够容纳和联合一切不同利益和不同大小的领土与不同数量的人口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托马斯·潘恩《人权论》
材料三 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构想为基础,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编自《民主与民生: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唐代的“三省体制”。(9分)
(2)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美国是如何体现材料二所述的观点的。(6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了什么?(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 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 ,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 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 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