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省召集7省市“一把手”谈扶贫工作。习近平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回答以下问题。我国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地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因为
①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搞好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③搞好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下列关于精准扶贫举措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扶贫方式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精准扶贫切忌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统筹全局,着眼整体
④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也要真抓实干发挥引导作用——抓住主要矛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据专家介绍,中国利用乌克兰废旧航母改装的这艘航母,目的之一是通过改装,摸清航母的技术途径,从中掌握一些航母设计和建造的技术,进而把这些技术运用到今后的航母设计和建造之中。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2年上半年我国新疆、云南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这说明()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②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② | D.①④ |
观察下面漫画《鲁班落聘》。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 )
| A.没有看到运动是绝对的 |
| B.没有看到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
| C.没有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 D.没有做到立足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
在应对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考验中,我们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这说明( )
|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