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会议协商是解决国家争端的重要途径。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494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实行仲裁,在佛得角以西370里格处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葡萄牙,线西划归西班牙。
——《图说天下· 世界历史》系列
材料二:克里蒙梭强硬的说:“如果不把萨尔交给法国,法国决不在任何条约上签字。”……英国提出莱茵河地区仍属德国,但要非军事化。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二至三个月之内,苏俄依据以下条件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
材料四: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在马耳他会晤。苏联认为“欧洲存在两个德国是现实,催促解决德国问题只能使欧洲国家发生的转折复杂化……德国统一不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研究参考》1990年01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关于殖民地的矛盾源于哪一事件的发展?亚历山大六世“仲裁”表明教皇和教会有怎样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教皇和教会的这一地位在当时已受到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挑战?
(2)材料二记述的历史背景是哪一国际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最终签订了针对哪一国家的什么条约?
(3)材料三出自哪一重要国际会议的协定?除此之外,请说出这一会议还有哪些重要内容?
(4)材料四中 “欧洲存在两个德国”与哪一国际格局的形成有关?“欧洲国家发生的转折”指的是这些国家的什么发生了改变?请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对德国问题的态度(不得照抄原文)。
(5)请谈谈你对通过会议协商来解决国家争端这一做法的态度。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东欧剧变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解析题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武帝施主父(即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摘自《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三: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四: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任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1)图一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2)图二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二中汉武帝"下推恩之令"有什么积极作用?
(4)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明朝和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皇权,在政治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
(5)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忘记战争,就意味着背叛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表:

时 间
事 件
影响或意义
1931年9月18日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1942年夏--1943年春
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的转折点
1944年6月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5月8日
德国投降
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订投降书
二战结束

(1)请把表格中标序号的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二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了侵华战争,日本是重要参与者。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遭日本欺凌,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的铁蹄又踏入了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以血肉筑长城,顽强抵抗,经过八年苦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列举两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
(3)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直接由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的,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盟国在政治上互相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对迅速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启示。
材料四
2015年3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德国战后对战争的历史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检讨,对过去的清算是实现战后和解的前提。在与安倍首相的会谈中,她介绍了德国如何清算纳粹分子实施犹太人大屠杀等可怕罪行。同时敦促日本正视历史。
--中新网
(5)对照德国对战争罪行的态度,日本应如何对待这段历史?这对日本和世界有何意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至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
--《中国文化传媒网》2014年8月
(1)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什么朝代?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一个什么机构?
材料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材料三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3)材料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4)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精神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请从以下四个方面列举一项教科书上提到过的古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就。
举世闻名的科学发明:灿烂辉煌的书法绘画: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独特卓越的中医中药:(2)我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这种在学术思想领域出现大放异彩的局面叫什么?作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即位后,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取得了什么地位?(4分)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传统的儒家思想被一些学者批判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锋芒指向孔孟之道。
(4)根据材料,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认识。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5)根据材料,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精髓?

历史学习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请简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历程。
(2)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评价。请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行简要评价。
(3)历史解释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探讨因果关系是其重要形式 。请在下表中任选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解释。(要求:主题明确,语言简洁,解释要体现关键词之间的因果关系)

珍妮机
爱因斯坦
瓦特
核电站
火车机车
原子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