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代替化肥的生态系统。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稻田中放养鸭子,延长了相关的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的垂直结构,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可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 |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对害虫及杂草可进行持续控制,有利于保护环境 |
D.饲养人用哨音唤回鸭群属于条件反射,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 |
下列对各曲线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可表示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 |
B.乙图可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
C.丙图可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中二氧化碳生成量与氧气![]() |
D.丁图可表示植物根细胞中ATP生成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右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能量的反复利用 |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利用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原理 |
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能正常运转 |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
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
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
I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I>Ⅱ=Ⅲ |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C.![]() |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
C.HCO3-、HPO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