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微信”“失联”“正能量”“吐槽”“拍砖”“接地气”“细颗粒物”等媒体上高频热词都被收入其中。每一个热词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个热点、一种生活方式。这说明( )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
B.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
C.文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
D.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
海外华人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大,但海外的华人对春节都非常重视,过得热烈,因为()
A.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庆祝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
B.春节只是中国人的节日 |
C.传统习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
D.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国家的发展道路影响深刻 |
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A.潜移默化的特点 | B.深远持久的特点 |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 D.差异性的特点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谈到对文化的感悟时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明()
A.文化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
B.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C.世界文化的发展应该走向一体化 |
D.不同民族的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定居了几十年,但到了晚年还是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这表明()
A.中国人在海外住不惯 | B.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受别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
C.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就固定不变了 | D.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