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
学 费
满 震
开学了,报名去。报名的时候一是要交假期作业,二是要交学费。假期作业我都是认认真真完成,而学费却正好相反,我总是不能一次性交齐。学费总共两块五毛钱,我只带了一块钱。这还是我妈跟亲戚借五毛,又卖了十个鸡蛋才凑齐的。
“那余下的一块五什么时候交呢?”陈老师问我。
我说:“我妈说等收了稻子卖了钱就交。”
我注意到,大多数学生跟我一样不能一次性交齐学费,有的先交一部分,剩下的订一个口头“还款计划”,慢慢续交,犹如如今的“分期付款”;也有的一毛钱没有,只给老师一个口头承诺,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交。
过一段时间,陈老师就会在下课前留几分钟时间念一回“欠费生”的名字:“满震、王正义、徐公超、徐正洲、项前、徐正翠、徐立翠……以上同学学费还没有交齐,希望你们按照自己的承诺尽快补交。”
我们所有被点名的学生,都感到很难为情,低下头,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仿佛做了什么丢人的事。
经过陈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点名催促,欠学费的学生逐渐少了。后来陈老师除了在班上点名,末了又补一句:“这些同学下课后请到我办公室来。”
到老师办公室去,这惯常是在课堂上犯了错误而老师未来得及处理才能“享受”的“待遇”。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我们战战兢兢地诉说家里的困难,请求老师再宽限一段时间,再次给一个“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一定交钱”的口头“保证”。
“满震同学,你不是说等收了稻子卖了钱就交钱的吗?现在稻子应该早就收完了,为什么还不交呢?”陈老师还记得我开学时的承诺。
我说:“妹妹生病住院,家里又借了不少债。我妈说实在没钱。”
“那什么时候有钱呢?”
我低着头,不知道怎么回答。
于是过一段时间就又被点一次名,又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去一次。每次被点名,被带到老师办公室,我都觉得是在受煎熬,是在受刑。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陈老师不再做我们的班主任。有一天下课后,新任班主任王老师把我们最后三个欠学费的同学又叫到他的办公室。我们做出“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满不在乎的样子,等着老师发落。可是王老师却告诉我们一个出乎我们意料的消息,他说:“你们几位同学家里确实非常困难,经学校领导批准,你们所欠的学费就不用再交了,全部予以减免了。”当时我的心里真的有一种如释重负解放了的感觉。
走出老师办公室,我情不自禁唱了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想到这一学期来,因为学费,陈老师像催命鬼似的死盯着我不放,搞得我抬不起头来,心灵受到重伤,我对陈老师的怨恨一下子爆发了。我转身闯进陈老师的宿舍,我说:“陈老师,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欠的学费学校给我减免了。我再也不用受你的折磨了。”说完,我调头就走。想到陈老师一定让我气得够呛,我心里好舒畅,又情不自禁唱了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第二学期开学报名的时候,王老师悄悄跟我们说:“有件事我想来想去还是应该告诉你们。上学期你们三位同学欠交的学费其实是陈老师代你们交了。而陈老师嘱咐我不要告诉你们,是不想让你们觉得欠他的情。现在陈老师已经调到外地学校去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你们。”
这更是我们没想到的。想到自己不识好歹反而恩将仇报的鲁莽行为,我这心里真是愧疚啊。我想当面对陈老师说一声对不起,遗憾的是,陈老师调离我们学校以后多少年我也没见到过他。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5期)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要内容。(3分)
答:
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我”两次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3分)
答: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你对王老师帮陈老师说谎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菜中之王
傅丽清
①时近立冬,京郊又到了砍大白菜的季节。由于政府抓了“菜篮子”工程,冬季市场的蔬菜品种增多,大白菜虽然已不再是冬令唯一的“当家菜”,也再见不到城乡总动员运贮大白菜热闹景象;可是北京人对它总情有独钟,多少还是要买一些贮存起来过冬。
②古人称蔬菜好吃,常夸“初春早韭,秋末晚菘”。苏东坡曾有诗赞道:“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范成大也曾吟道:“拨雪挑出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菘,指的就是白菜。《本草纲目》解释道:“菘性凌冬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俗谓白菜。”野生白菜属十字花科,原是远古人类的采集植物之一;世界上栽种白菜最早的是中国,在距今约七千年的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就出土了瓮藏的白菜种子。大白菜,则是我国祖先培育出来的北方优良的“结球白菜”变种。
③鲁迅先生早期作品里,曾描写过挂在杭州水果店里的“胶菜”,那就是大白菜;因以胶东所产品质最好,故称“胶菜”。鲁人夸说的“泰山三宝”,其中第一宝即为白菜。鲁迅迁居北京后,在他小说里出现的大白菜,就堆成一座小金字塔,点缀了这座古城普通人家的冬日风景。
④真是“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营养丰富,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外,还含有微量的钙、磷、铁,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和抗坏血酸等成分;并且产量高,还耐贮存,价廉物美,是冬令蔬菜中老百姓餐桌上的佼佼者。北京人包饺子,涮锅子,做芥末墩儿,都少不了它。白石老人生前爱吃大白菜,也爱画大白菜,并在“岁末清供图”上题道:“牡丹为花之魁,荔枝为果之龙,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南方人到了北方,常起“莼鲈之思”;北方人到了外地,也会生“菘鲷(注)之想”吧!那年,我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欧洲考察,我们几个从北京去的人,在斯德哥尔摩突然对祖国的白菜害起相思来了,便到中国餐馆定了一份烧白菜。如风卷残云般,我们首先把一盘白菜,吃了个底儿朝天。可是价钱令人咋舌,超过了一盘烹大虾;而且还是好客的女店主,亲自上市场去采购来的哩!
⑤我对白菜还另有一番特殊的情愫。抗战时期负笈流亡到江西,在赣东铅山城外一所中学里读书。教室设在一座荒废的祠堂里,墙上嵌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明代万历年间当地一位清廉爱民的知县笪继良画的一棵白菜,旁书他的两行题辞:
⑥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⑦近年,我重访旧地,发现那块曾和我们学子朝夕相对、断成两截的“白菜碑”,已作为历史文物迁移到该城⑵中心,并建亭加以保护。县委施书记告诉我,他常用那块“白菜碑”告诫干部,要以清廉俭朴、勤政爱民自律共勉。
⑧啊,谢谢你,具有青松风格的白菜,至今还能作为我们后人反腐倡廉的教材。
(注)鲷,即真鲷,产于山东的又称“加级鱼”,肉味鲜美。请写出第②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一个相应的例句。(4分)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③段和第④段的大意。
第④段写了白菜的哪些优点?请分条说明。(4分)
说说文章结尾处记叙“白菜碑”的故事有何作用,并比较一下这样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4分)
(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一段文字, 完成1--5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全面的一项。()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 |
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
D.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第二段文字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关心、爱护孩子。 |
B.自怕他吃了要生病 。自私、庸俗。 |
C.怕多花钱。吝啬、虚荣。 |
D.怕多花钱。自私、庸俗 |
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有些话不能说。 |
B.不知说什么好。 |
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
D.本文通过“我”和于勒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
这几段文字塑造菲利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对孩子不溺爱。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D反映了社会冷漠的亲情关系。课文中写吃牡蛎一节的主要作用是()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
B.让故事的内容更有波澜。 |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
阅读下文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 迅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短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痉挛。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的,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无数把叮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直到起身离开时,还夸张似的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尘。即便有贫穷的跳蚤,在阳光下也被驱赶得一干二净。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年人,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一定是额头上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阳光的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暴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暗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父亲肉体生命的消逝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也朝那个地方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但却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的份儿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必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作着诀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上,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神曲?天堂》)。”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显得一派苍茫。本文题为“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阳光”是怎么理解的?
这是一篇含义隽永的散文,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语句值得细细品味。请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下面两个句子:
(1)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
(2)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朵,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结合文章第四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在阳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中的“秘密”具体指什么?
美丽的阳光,醇厚的生命,作者在写阳光的永恒与明亮时,也写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请你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但丁的诗句:“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请结合原文分析所引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温煦的阳光充满暖意,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对阳光充满了虔诚和膜拜的敬意。 |
B.文章写老父亲坐在房前沐浴阳光,写老人们窝聚在冬日里,甚至写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C.生命不应像流星,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如果你的生命里有阳光陪伴,你是幸福的;人生应该慢步欣赏享受阳光。 |
D.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八九,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无异红日高照,生活的天空充满阳光。 |
E、本文以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细腻而又生动地抒写了对父亲、对故乡的眷眷思念,就像那阳光一样挥之不去。阳光照得愈多,亲情乡情愈是浓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乌鸦——一部人类史的乡野传说
凡尔赛宫巨大的拱形窗前,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特尼正在梳理垂落腰间的秀发,一只油亮的乌鸦悄无声息地停落在她洁白的衬裙上。传说中,绝代艳后不仅原谅了这只狂妄无礼的乌鸦,还赠送给它美味的面包屑,以表示“王室与动物之间的友好”。
然而,这只曾让欧洲公爵们羡慕不已的乌鸦,在1793年玛丽皇后丧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之后,成为民众口中死亡的象征。
一身黑漆漆的颜色,嘴角些许银色须毛,修长的双腿,喙尖和尾端呈现的魅惑曲线,加上啄食腐肉时似笑非笑的神态,的确让乌鸦衍生出巫婆的诡异媚态。
两千万到三千万年前的大陆漂移运动中,鸦科“移民”便占领了南美洲南端、极地以外的所有地区,而关于那时的人类历史,还没有确凿的记载。
在公元前的宗教传说或民间轶事里,乌鸦往往以威风凛凛的神灵助手形象出现,更是萨满教的膜拜对象。中世纪教士们的长袍一律使用黑色,便源于乌鸦代表神秘力量的经书记载。
17世纪,人类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乌鸦和其他大自然的“原始居民”逐渐成为隆隆机器声中的牺牲品。
公元1666年的伦敦大火成为乌鸦从神坛跌落为殉道者的起点。伦敦桥下一家面包店的失火引发了持续一周的灾难,烧毁了13000户人家。乌鸦成群结队从乌烟弥漫的城市上空盘旋而下,啄食街上遍布的烤焦尸体。尽管某种程度上,它帮助人类避免了一次瘟疫的暴发,但在悲痛的居民眼里,乌鸦永远丧失了被敬重的理由,成为登记在册的“可恶歹徒”。
即使在工业化相对迟缓的美洲大陆,乌鸦也被看作“文明世界的眼中钉”。它拿庄稼当点心的饮食爱好,引起农场主们的不满情绪。
不过,强大的繁殖能力仍使大城市中的乌鸦数量有增无减。耸立的烟囱喷出浓稠的黑云,伴随黑压压的鸦群迅疾掠过钢筋水泥缝隙里的天空,是柏林在工业革命里的特有景象。
生物学家认为可以用温室效应来解释城市化中的乌鸦数量增加:工业生产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的显著气候变化是乌鸦从候鸟成为城市“留守者”的主要原因。
环保学家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人类泛滥的生活垃圾,富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为乌鸦提供了盘踞大城市的食物源。
“ 消费时代的大清洁工”——乌鸦,被认为严重影响了市容的美观。东京等大城市利用高科技的资源化设备,实施垃圾回收程式,切断乌鸦食物源。例如,宾馆、餐厅要求使用大型的生活垃圾处理器,先通过洗碗槽,将残羹剩饭全部 “吃”进去,然后进行全封闭的自动化运作。过程中,长生的能量不仅可以发电,处理器 “吐”出的剩余物还是上等肥料。
或许,乌鸦没有想到,它居然成了人类处理生活垃圾的动力。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古老的乌鸦被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各色解读,它的家族史也就成了“一部人类史的乡野传说”。文章开头提到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特尼与乌鸦的故事有何作用?
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 分
乌鸦为什么被看做“文明世界的眼中钉”?请至少答出三条原因
乌鸦从候鸟成为城市“留守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物学家和环保学家对此各持怎样的观点?
文末,作者说“它的家族史也就成了‘一部人类史的乡野传说’”,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各题(共12分).
犟龟
一个美丽的早晨,小乌龟( a )在洞前吃着树叶。它的头顶上,一对鸽子正在谈话: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它邀请所有的动物前去参加。因为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必须马上动身。两只鸽子说完就飞走了。
小乌龟听了这番话后陷人了深思:如果所有动物都被邀请了,当然也会包括我。为什么我不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
想了一天一夜,小乌龟拿定主意上路了。它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有停下。
路上,它遇到了蜘蛛。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哈哈大笑: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了,慢得出奇的乌龟哪能赶得上?乌龟满怀信心地看了看自己的腿,它们虽然很短,却很结实。它说:“我会准时赶到那里的。”
蜘蛛充满同情地劝说:“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呢。可连我都觉得路途太远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小乌龟友好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小乌龟走啊走,( b )过了种种障碍。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迷迷糊糊的蜗牛。蜗牛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理清了思路,它难过地告诉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
“非常感谢你给我指路。”小乌龟说完慢慢掉转方向。尽管后天就要举行婚礼了,但乌龟说,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的。
乌龟走啊走,它遇到了正在打磕睡的壁虎。作为狮王的高级官员,壁虎通知乌龟:“婚礼暂时取消了。由于非常突然的原因,狮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开战。你可以回去了。”
“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乌龟说完继续向前爬去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知道了乌龟的目的后,它们说它是可怜虫、无知者。乌鸦们都穿着丧服,因为几天前,狮王在与老虎的拼杀中身负重伤,已经不幸去世了。
乌龟非常难过。乌鸦们劝它赶紧回去或是留下哀悼狮王。谁知乌龟客气的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就这样,小乌龟又走了许多天。越过种种障碍,日夜不停地赶路。后来,它来到了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草地上(c)了许多动物,它们都兴高采烈,充满了期待的喜悦。
乌龟问一只小猴子去狮子洞怎么走。“你现在不就站在洞口前面吗?”小猴子叫道,“那边就是人口!”
“请问,这里是在庆祝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吗?”小乌龟(d)地问。
“不,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的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这天,小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它坐在客人中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感到非常幸福,它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填入文中括号a、b、c、d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2分)
A.站---穿---汇集---不安 | B.坐---穿---聚集---不安 |
C.坐---越---聚集---不解 | D.站---越---汇集---不解 |
小乌龟在文章中的名言是什么?这句名言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童话的题目是“犟龟”,内容是写小乌龟的故事,那为什么作者还要用那么多文字去写蜘蛛、蜗牛、壁虎、乌鸦等其他动物呢?
答:“后来,它来到了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草地上( c )了许多动物,它们都兴高采烈,充满了期待的喜悦。”这是什么描写?结合全文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说说你读了《犟龟》这篇童话后有什么收获(感想)。(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