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9分)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6分)
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故宫百科知识》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所体现的两国政治制度有何显著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两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有哪些?
(2)概括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以上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共同的影响?(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种政治制度所具有的局限性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的选举主要是一种推荐,并且是一种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推荐,它并不搅动社会下层,基本上与多数无干,而主要是由各级官员,尤其是高级主官进行。这些官员虽然也得调查舆论,但这些舆论也是一个相当狭小的政治文化精英圈子中的舆论,所以,实际上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贤选贤”。
推荐选举的特点是“人对人”, 人对人的好处是常能看到人的全部,不仅文章、学问,还有德行、才干;也不仅一时表现,还有平日所为,乃至于家世根底,但假如推荐者私心膨胀而又外无节制,荐选也易生营私、结派、请托,谬滥的流弊。
--何怀宏《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过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中国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并不是对知识的崇拜,而是对权力和特权及物资的崇拜。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由于儒学被列为考试内容,儒学先圣孔子成了天下读书人的师祖,儒家经典成了统领全中国读书人的思想,这造成了全中国人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几千年来从未出现过异端邪说。即使有,也打不开市场,因为人们关注的不是一种思想的正确与错误,而是信奉它能否让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判断汉、唐的选官制度并分析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2)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价唐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材料二中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赵普的对策,你能概括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建议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皇帝”称号及“制”、“朕”、“诏”、“玺”等规定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2)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反映了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是什么?(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
1942年 |
日本投降时 |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中国战场 |
南太平洋、东南亚战场 |
中国战场 (不包含东北) |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
35个师团 |
10个师团 |
37个师团 |
15个师团 |
111万人 |
不到109万人 |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中国 |
美国 |
英国 |
|||
伤残 |
死亡 |
直接经济损失 |
间接经济损失 |
死亡 |
死亡 |
3500万人 |
2000多万人 |
620亿美元 |
5000亿美元 |
40.5万人 |
37.5万人 |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2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