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资本主义的萌芽 |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学习与探究: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步骤一:美苏两极格局是形成怎样的?(1946—1955)
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1)其中:A为 B为 C为 D为
(2)思考:美苏两国能够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格局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步骤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苏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有哪些具体表现?其他国家或国际力量发展如何?
(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美苏对抗 |
新兴力量的崛起 |
||
20世纪50年代 |
西欧 |
1951年成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
|
中国 |
抗美援朝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
||
日本 |
1955年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并开始迅速发展。 |
||
20世纪60年代 |
西欧 |
||
中国 |
略 |
||
日本 |
经济高速发展, 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
||
第三世界国家 |
|||
20世纪70年代 |
越南战争 |
西欧 |
成员规模扩大,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
中国 |
|||
日本 |
经济发展 |
||
第三世界国家 |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
(4)在20世纪50年代到7、80年代,当欧洲、中国、日本、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发展的时候,国际关系格局又体现出怎样的特征?
步骤三: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5)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际关系格局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6)结合以上探究过程,归纳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
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英文首字母连缀起来,创造了一个响亮的名称BRIC(与砖的英文“Brick”发音相同),“金砖四国”之名随之流行,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力量 |
B.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可谓是假做出更大的贡献 |
C.俄罗斯正走出低谷,其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
D.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
下列四幅图最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特征的是
A. B. C. D.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战争爆发,美国随即高调介入。美俄双方舰队在黑海形成对峙,有人将之称为“新冷战”。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A.冷战结束后天下并不太平 | B.美国干预别国和地区事务 |
C.美俄关系趋向紧张 | D.形成了新的美俄两极格局 |
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①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