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美国钢铁业统计表。它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 年份 |
1870 |
1900 |
| 企业总数(个) |
808 |
669 |
| 工人总数(人) |
78 000 |
272 000 |
| 产量(吨) |
3 200 000 |
29 500 000 |
| 投资额(美元) |
121 000 000 |
590 000 000 |
A. 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 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 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
| B.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
|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
|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
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
|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 D.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不包括
| A.欧洲共同体形成 |
| 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 C.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 D.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 |
图4为美国与四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它表明
| A.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
| B.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
|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 |
| D.“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