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 B.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 B.发动国民大革命 |
|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 B.民族主义的高涨 |
|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 A.批判封建皇权 | B.反对尊孔复古 |
| C.捍卫《临时约法》 | D.倡导科学精神 |
《孔子改制考》一刊登,在封建士大夫的各个阶层中间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之所以如此,主要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 A.主张尊孔,恪守孝道 | B.师夷长技,付诸实践 |
| C.否定专制,宣传变革 | D.宣扬共和,驱除鞑虏 |
在1908年巴黎秋季沙龙展览会上,面对一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艺术家马蒂斯惊叹道:“这不过是些立方体呀!”这些作品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 A.莫奈 | B.巴尔扎克 |
| C.凡·高 | D.毕加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