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调查中发现:甲病在患有该病的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以下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假定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
(1)由表中数据分析,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主要理由是 。
(2)如图是该小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甲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与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请根据家族系谱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III10的基因型为 。
②如果Ⅳ11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概率为 ,只患甲病的概率为 。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在细胞内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开了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1)生物体内存在着两类蛋白质降解过程,一种是不需要能量的,比如发生在消化道中的初步降解;另一种则需要能量,它是一种高效率、针对性很强的降解过程。消耗的能量直接来自于________。
(2)泛素是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只在细胞内起作用,泛素是在细胞质内的____中合成的,其合成方式称为。
(3)今有一毒素,其分子式为C55H70O19N10,已知将它水解后只得到四种氨基酸(见上图)。该物质进行水解时,需____个水分子。高温可使该毒素失活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A和B两个植物物种对温度及CO2浓度的反应,他们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一:将这两种植物的叶片以不同的温度处理,然后测定其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呼吸的速率,结果如下左图所示。(注:实验一中的对照实验在温度为30℃的条件下进行,其他温度处理得到的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都是与30℃时的数据比较所得的百分率来表示的);实验二:将A的成熟绿叶组织放在密封透明的小室内,给以适宜光照,在不同CO2浓度下测定光合作用效率,结果如下右图所示。请分析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回答下列题:
|
|
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下面是“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和蛋白质”实验的材料和部分操作步骤。
实验材料:番茄、新鲜牛奶
实验步骤:鉴定还原糖时,加入刚配制的本尼迪特试剂,立即观察颜色变化;鉴定蛋白质时,取牛奶样液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先摇匀,然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观察是否出现蓝色。
请指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番茄”应改为 ;②“立即观察”应改为 ;③“ ”应改为 。
(2)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对实验的处理如下表所示:
试管组别 |
实验处理 |
||
加入3%H2O2(mL) |
温度 |
加入试剂 |
|
试管1 |
2 |
常温 |
/ |
试管2 |
2 |
90℃ |
/ |
试管3 |
2 |
常温 |
2滴3.5%FeCl3 |
试管4 |
2 |
常温 |
2滴20%肝脏研磨液 |
①若要研究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可选用的实验组合是 。
②能否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如能,请写出实验思路;如不能,请写出理由: 。
③下图实线表示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的关系,虚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增加一倍,反应速度与酶浓度的关系,能正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 。
下图为物质出入质膜的示意图,a~e代表物质的跨膜运输。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d、e分别表示物质跨膜方式中的、。
(2)代表甘油转运过程的是图中字母。代表氨基酸等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图中字母,与此运输方式密切相关的两种细胞器是线粒体和。
(3)图中A、B两种物质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体现质膜的结构特点是。
(4)图中d、e两种物质跨膜方式,体现质膜的功能特性是。
(7分)请回答与机体免疫有关的问题:
(1)体液免疫的初次免疫反应与第二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产生抗体更多的是。
(2)某种病原微生物(V1)初次侵入机体后,经细胞摄取和处理,使V1的_____暴露出来,并传递给,然后再传递给相应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能形成两种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甲)是;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同种抗原作出增殖、分化等快速反应能力的细胞(乙)是;当机体再次受到V1和另一种病原微生物(V2)感染时,细胞乙只能对V1发生免疫反应。细胞乙不能对V2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