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4分)
十 年
梁小萍
①今天你接了一个电话,脸上露出少女的羞涩。
②电话带来了三天后同学毕业十年聚会的消息,也把你带回了青春洋溢的学生时代,那时候的你清纯靓丽、才华横溢,男生倾慕、女生羡慕。
③你坐在梳妆台前,仔细看着自己,看头发、看眉毛、看眼睛,你甚至嘟嘟嘴看看自己淘气的模样,随即又来一个浅笑挂在嘴角,验证笑容是否还有当年的妩媚,十年了,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地看自己。
④然后你去了美发店,你对老板说你要参加一个聚会,要做一个合适的发型。你说直发已经不适合你的年龄,头发要烫成卷发,但不能太卷,太卷了老气;也不能太短,太短了没气质。最好烫成大波浪,斜斜的刘海有点卷有点飘,顺着耳鬓融入大波浪的长发。
⑤老板说:“你对发型很有研究,这样的你看着年轻洋气。”
⑥你嫣然一笑,你需要一个时尚的形象面对你的同学。
⑦第二天你去逛了商场。你试穿着一眼看上去有感觉的服装,你说服装是用感觉选的,选服装就像朋友一见钟情的缘分,有感觉才试穿,试穿只是为了大小的合适度。你说女人到了一定年纪,选服装的第一原则就是要选比自己年龄小十岁的服饰,小十岁的服饰不是单纯的流行款,而是需要考虑款式与你身份的符合、色彩与你肤色的协调,再者衣料的选择和做工的考究往往直接代表着你的审美。
⑧你为自己选了一款黑白涂鸦风格的连衣裙。涂鸦是今年的流行款,张扬又不失典雅,重要的是,错乱的图案和黑白色彩可以更好地掩饰你已微胖的腰身。你又配了一款同色调的手袋,选了一双白色软羊皮平底鞋。端庄、亲和、知性,是你为自己目前形象做的定位。
⑨第三天你出现在聚会现场的那一刻,你从同学的眼里看到了一道闪亮,你知道你成功打造了自己。
⑩同学聚会有个节目,就是每个同学要陈述自己的青春十年。同学一致要求你最后一个发言,同学们说你发言了他们就没说话的份儿了,就如当年一开班级晚会你总是抢尽了风头。你听了莞尔一笑,默坐一边。
⑪廖飞是你的同桌。当年他和你一起报考公务员,你当选他落选。于是他各地奔波找工作,再后来自己创业,如今已拥有自己的公司,这么多年一直关注你的消息,可是你好像从他的视线里消失了。这次同学聚会就是他发起的,他一联系同学才发现你不仅从他的视线里消失了,还从同学们的视线里消失了,他费尽周折才打听到了你父母家的电话,没想到是你接的电话。他看着你,话语带着激动。你没有回避他的目光,你看得出他眼里还有残余的感情。
⑫王佳说她一听说同学要聚会了,心里既兴奋又忐忑,想起了当年的班级
元旦晚会,想起了你。你一首歌连着一首歌地唱疯了,可是那时候的她居然连一首歌都唱不全。这些年她还是唱不全一首歌,可是她已经不勉强自己了。现在的她很满足,有一个疼爱自己的老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最高兴的是女儿很有音乐天赋。王佳说到女儿会唱歌时,呵呵笑着看着你。你也笑,笑容宛若王佳的一般幸福。
⑬同学在说,你在听,十年前你在同学的眼里那么耀眼,十年来你却消失在同学的视野里,你是他们这十年的一个谜。
⑭十年的时光让他们没有了年轻的沉默,当年的话藏在心里,今天的话摆在面前,你还要笑着听下去吗?不不不,该你说话了,最后一个发言的就是你了。
⑮你站起身,微笑着说,说你再次看到同学们,真好!同学们都有事业有家庭,真好!这一切你都没有。你的眼睛看到了同学的惊讶,你继续说,说你当年进入机关工作一直很顺利,可是没多久你父亲病重,接着你母亲瘫痪。你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于是你辞职回家照顾老人。这十年你和父母在一起,前不久两位老人相继离去,你很伤心。至于今后,你准备找工作或者自己干点什么,重新开始吧。
⑯你说完了,同学们说真没想到他们心目中最羡慕的你……你的青春十年是这样度过的,人生原来永远没有完美!
⑰你说你陪伴了父母生命最后十年的每一天,你没有遗憾。你说你今天看见大家很开心,感觉自己的悲伤已经走远。你笑了,很妩媚,一如十年前青春的脸。
(选自《小小说选刊》)
这篇小说为什么用“十年”作为题目?(3分)
答:
小说运用了第二人称“你”,这样有什么好处?(3分)
答:
⑪⑫两段为什么详写廖飞、王佳两位同学?(3分)
答:
在文中找出与“这十年你和父母在一起,前不久两位老人相继离去,你很伤心”相照应的句子。(2分)
答:
这篇小说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6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坍塌的山门殿宇间,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云团似的墨绿,气象苍古如古老的诗歌。寺院西南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 |
小说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简要分析。 ①交代,引起下文; ②渲染环境的,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③衬托,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
2. |
看钟楼的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小说写这两个情节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①立坟头: ②平坟头: |
3. |
从全文看,看钟楼老人的"功夫"应该怎样理解?请从两个层面简要回答。 |
4. |
小说中看钟楼的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
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那里有一座寺院,坍塌的山门殿宇间,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云团似的墨绿,气象苍古如古老的诗歌。 仿句: |
6. |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①锅盔是啥?听起来好像气势很大,又是锅,又是盔的。事实上,锅盔长相很普通,但就这其貌不扬的家伙,居然也有千年历史。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午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在陕西,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且像锅盖,面和得很硬。不过当锅盔在老家按捺不住,旅行到四川后,就没那么粗犷了。它更像是烧饼的变异,大小也差不多,做法和口味还来了个百花齐放,没有了既定模式,更具本地风情,感觉颇为新鲜。
②初到成都,看到有各式熟食店专卖锅盔,借鉴肉夹馍的形式。一个个圆头烧饼被剖成两半,底儿连着不散开。窗口里的服务员按顾客需求,分别往里塞豆芽菜、肉丝肉片、各类红的辣的油腻炒菜,挤得满满当当。烧饼递到手中时,就成了腆了个将军肚的锅盔。
③九寨沟的路边摊锅盔,显得“闲云野鹤”许多,给人以类似吃街头油煎萝卜丝饼或烤肉串的快感。做锅盔的老太在一个煤球垫底的炉子边有条不紊地和面,问你要素的还是肉的。若是素的,就拿起个面团往里塞点葱花,再用手一推一摊,擀面杖擀平,约一厘米厚薄。若是肉的,也就是除了葱花之外抹上很少的一些肉馅。挪开炉盖,亮出下边的煤球旺炉,把几个烧饼往炉边上一溜贴开,明火烘烤,一分钟不到即可出炉。老太太双手又是找钱又是捏饼的,食客们多半图个新奇,也就视而不见,权当细菌全被这个烤炉烤灭。热腾腾油乎乎的,满嘴大料大葱的冲味,不臭反而喷香。虽然油,却也不反胃。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翅捞饭固然好吃,而有时粗糙简陋的食物却能营造快意,平民价格在饱口福的同时也给钱包“零负担”的享受。
④然而最难忘的,还是成都文殊坊小吃街的锅盔。那锅盔文静朴素得丝毫引不起人的注意,完全不能与旁边大造声势的“三大炮”“伤心凉粉”“冰醪糟”等成都传统小吃相比。锅盔咸的呈正方形,甜的呈椭圆形,统一都是麻子脸,憨厚地恭候在一边,不与花哨的小吃抢噱头。由于不是现做的,因此连吸引食客的眼球的热气都不存在。通身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烘出来的面饼,彻头彻尾的干净,既没什么油水,里头又没夹任何馅料。可吃口却脆而有嚼劲,虽然有些干巴巴,嚼起来反倒“咔哧咔哧”很有腔调。花椒味不算浓郁,却在不经意间把人的嘴都吃麻了。它的香味不是飘散在外挑逗人的嗅觉,而是在咀嚼中激荡人的味蕾。和着从邻摊处刚买的甜米酒一起,有着田园农民饮酒吃食的粗迈的扎实感。
⑤同样属于面饼类大家族,上海有葱油饼,北京有火烧,新疆有馕,云南有粑粑,而四川陕西就有锅盔。风格迥异、滋味千变。不变的,是这些饼都有一番街头的本地风情,带着家乡的味道,任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结合全文内容,给这篇文章选一个恰当的标题()
A.饼类大家族中的锅盔 | B.川陕锅盔各色风情 |
C.四川锅盔各色风情 | D.家乡锅盔的味道 |
第①段文字中引用锅盔的传说有何作用?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介绍了锅盔的得名,说明它历史悠久,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 |
B.说明锅盔虽然长相很普通,但它历史悠久,给文章增添了阅读趣味。 |
C.介绍锅盔得名于唐代修建乾陵时,来源于劳动,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 |
D.说明锅盔从陕西旅行到四川后,来了个百花齐放,给文章增添了阅读趣味。 |
作者认为成都文殊坊小吃街的锅盔最具风情,理由有哪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文静朴素,统一都是麻子脸,憨厚地恭候在一边,不与花哨的小吃抢噱头。 |
B.彻头彻尾的干净,既没什么油水,里头又没夹任何馅料。 |
C.吃口脆而有嚼劲,虽然有些干巴巴,嚼起来反倒“咔哧咔哧”很有腔调。 |
D.和着从邻摊处刚买的甜米酒一起,有着田园农民饮酒吃食的粗迈的扎实感。 |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文字介绍了四川锅盔的制作过程。 |
B.“它更像是烧饼的变异,大小也差不多”,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C.“鱼翅捞饭固然好吃,而有时粗糙简陋的食物却能营造快意,平民价格在饱口福的同时也给钱包‘零负担’的享受。”这句话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D.“不变的,是这些饼都有一番街头的本地风情,带着家乡的味道,任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这句话表明:说明文字也可以蕴含作者的感情。 |
现代文阅读Ⅱ
加州牛肉面
⑴穿过五月花广场的时候,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了脸迎着夕阳金色的余晖。恰好教堂敲响礼拜的钟声,成群的鸽子从喷泉劲射的水柱旁掠过。几位黑人摇滚乐手走过来,向他露出了好看的白牙。
⑵今天是个美妙的日子。林郁不禁哼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找了一家加州牛肉面馆,正经八百地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的苦差,至今也没有品尝出加州牛肉面和咱们的兰州牛肉面有什么不同。
⑶好了,总算幸运,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场的老板点了头。美国佬真痛快,看中了,一下就拿出5000套的订单。在加州,成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同是武汉来的一位电脑工程师,为停车场晒太阳的小汽车设计了折叠式钢丝白布蓬,起了个俏皮的名字叫“汽车太阳镜”,从老美的荷包里掏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如今开了两家公司呢。
⑷回到寓所,林郁却不敢陶醉,伏在设计图上精心修改。这是一组竹节、树兜、蘑菇形状的小童凳。一个个富有中国园林的山野情趣,又有那么一点点西方抽象艺术的现代韵味。或许,这就是美国佬乐意说OK的妙处所在?
⑸楼道里响起沉重的脚步声,接着响起沉重的关门声。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著名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来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年薪让大陆人想都不敢想。偏偏“冷战”降下帷幕,经济萎缩,以高科技军火工业闻名的加州倍受打击。他被炒了“鱿鱼”,这几天正被迫在街头擦皮鞋。“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吗?”林郁觉得有点开心。
⑹加州牛肉面真不容易吃啊!林郁为自己庆幸,不禁抓起床头的拉力器使劲拉了一下,仿佛要试试自己的力量。在用尽力气撑开最后一个回合时,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⑺一切努力都十分顺利。林郁同家乡的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订了货,还点名挑选著名的星海钢琴厂承担油漆工艺。他要让小童凳闪烁中国国漆的古典光彩,柔和而凝重,体现东方文化的高雅与悠远,征服加利福尼亚和整个美利坚。
⑻样品很快送来加州,果然出色,宛如一套精致的工艺品。国漆的光泽沉静温润,又拉出了木纹、竹斑……很适合贵夫人们去娇宠她们的小宝宝。美国的童凳太没文化,不是一段粗糙笨拙的原木,就是冷冰冰的钢制组装品。
⑼林郁特意借了台湾流体力学家的高级轿车,去超级商场送样并确定交货期。他已胜券在握,让国内提前生产了5万套。
⑽“NO,NO,”一位经销主管连连摇头,“林先生,你为什么修改设计,给这么有魅力的作品穿了一件多余的外衣?”
⑾完全出乎意料,林郁急忙托起一只“蘑菇”说:“瞧,只有中国才能制造出这么美妙的工艺品……”
⑿“NO,孩子们不需要工艺品。他们只需要最原始、最自然、最亲切或者能唤起好奇心而动手去组合的东西。”
⒀林郁懵了,只顾选择一些美丽的词语,夸耀中国的传统国漆工艺。
⒁“NO,在我们美国人看来,越是漂亮的东西越不可靠。顾客们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怀疑:只有非常糟糕的木料,才用得着刷这么好看的油漆……尽管我个人对你们国漆工艺充满敬意。”
⒂……
⒃林郁又找到了一家加州牛肉面洗盘子。半夜三更,饥肠辘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
⒄抬起眼,窗外一派灯红酒绿。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来……第⑴段划线句子属于描写,其作用是。
阅读小说,填写下面表格
故事情节 |
设计被看中 |
修改设计 |
收到样品 |
产品被拒 |
心理状态 |
美妙觉得幸运 |
① |
② |
出乎意料懵了 |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加州牛肉面”既是全文的线索,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
B.写电脑工程师和流体力学专家两个事例,说明在加州成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而失败也常常会不期而至,让读者对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 |
C.第⑹段画线句子“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表现了林郁思念、欣慰、心酸等多种复杂的情感突然被触发,一下子宣泄出来。 |
D.小说通过讲述林郁在国外独自打拼的故事,让一个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
第⑻和⑾段写了林郁与经销主管对童凳的不同态度,从中可以看出,这也是林郁失败的主要原因。
根据对小说的理解,体会下面句子的言外之意。
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来……
现代文阅读Ⅰ
时间也是“变色龙”
①我们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看得见飞鸟走兽,听得见琴瑟齐鸣,闻得见馥郁芳香,可是我们是如何感知时间的呢?心理学认为所谓的“时间感知”是指人对时间的知觉,它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外界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
为何会感觉时间越过越快
②人在年少时,往往会感觉日子过得很慢。孩子们急切地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有时还会盯着墙上的钟,数着时间过。然而,人上了年纪之后又总会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年纪越大,真的会觉得时间过得越快吗?
③心理学家瓦拉赫和格林研究了一群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比喻描述时间的情况。结果显示,年轻人倾向于用静态比喻来描述时间,比如“时间就像平和、静止的海洋”;而老年人则更倾向于用“时间是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这类动态比喻来形容时间。
④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给出的一种解释是,当我们年轻时,面带朝气,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经历之前从未体验过的新鲜事物——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接吻、第一次失恋、第一次成为父亲母亲……自然而然,我们会对这些新鲜事物投以更多的注意力。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新奇的体验渐渐变得黯淡无光,我们不会再投以那么多的注意力,于是便会感觉时间一晃而过,觉得时间的流逝变快了。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人老了以后会觉得时光流逝变快的原因。
⑤我们都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演员以慢动作逃离爆炸现场,慢镜头的表现形式让画面显得更加惊险刺激。其实,在大银幕外,我们同样能体验到类似的“慢动作时间”。比如,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人们往往会感觉时间的脚步慢了下来。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有蜘蛛恐惧症的人盯着他们十分惧怕的事物——蜘蛛看45秒,然后让他们估计时间过了多久,结果他们都高估了实耗的时间。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高空跳伞的新手身上,这些新手总会认为,从同样的高度跳下,自己比同伴所花的时间要漫长得多。
⑦这是因为身处险境时,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让人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了比平时多得多的细节,所以,会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在以慢动作运动,觉得时间也放慢了脚步。
为何美好的时光总是格外短暂
⑧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美好的时光总是格外短暂。比如,当我们和朋友聚会时,会感觉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而那些无聊的事物则会拖曳着时间……1小时无聊的历史讲座似乎比它讲的整个历史时期还要冗长。
⑨经研究发现,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比如,在买东西等待付款时,人尤其会感到有资格获得更好的服务。所以,在碰到慢吞吞的收银员时,10分钟的等待就像1小时那样难熬。相反,如果是一个粉丝获得了与偶像见面的机会,那么他或她会觉得在候客室中的等待是一种运气,10分钟的等待时间并不会让人不耐烦。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美好的时光格外短暂,而枯燥无聊的时光却格外漫长。根据文意,在文中横线上拟写一个小标题。
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
文章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人对时间的感知,从全文看,这三方面内容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通读全文,题目“时间也是变色龙”指的是。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⑪"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1. |
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
2. |
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
3. |
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 |
4. |
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
5. |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