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公益: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
一份免费午餐,让万千贫困学子不再饿着肚子上课。
一场微博打拐,唤醒了公民对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热忱。
一次冰桶挑战,让大家意识到公益原来不全是悲情。
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哪怕在社会底层,也能日行一善,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比如给老弱病残让座,甚至,哪怕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每个人都有体温,每个人哪怕仅仅用体温都可以温暖同胞,温暖世界。这就叫微公益,也正是全民公益之精髓所在。它的要义倒还不是通常所称的好人好事,而是每个人都用爱心、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
就此意义而言,所谓全民公益、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它的意义不限于公益层面,更提供了变革社会的新方法、新范式。无须沉湎宏大叙事,无须空谈根本解决,无须凌空蹈虚,中国不是别的什么,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称: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微公益,或者说微革命,就是点燃每个人的心灯,每个人心中充满爱和善,用它们照亮中国,照出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为“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提供几点建议。
(3)结合材料,就微公益活动的开展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低碳经济”这个词汇成为热门话题,成为大家达成共识的生产生活方式。
材料一生活中很多习惯往往都和低碳“背道而驰”:几步远的路宁可打车也不愿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为了够“酷”,要“面子”,买车一定要买大排量的;下班后人走了,电脑还开着;办公室里“长明灯”、卫生间里“常流水”;大夏天,开着空调披着外套;宁肯在健身房跑步机上“挥汗如雨”,也不愿到附近的公园散步、跑步……
材料二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好,杭州市上城区关工委、少工委、社教委和教育局联合发动全区少先队员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号召孩子们过健康低碳生活,动手制作“我家的低碳年历”,以提醒每个家庭成员在不同季节、不同月份开展合适的低碳实践。实践已经证明,“小手拉大手”,家家户户过“低碳”生活,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让孩子们倡导“低碳”生活,家长一定会全力配合支持,更容易把低碳从纸面落实到行动。此外,让孩子们成为家庭“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主角,从小培养他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低碳意识、主人翁意识,从而为长大成为绿色环保人士、低碳生活实践者打下坚实基础。
“今天你减碳了吗?”,请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材料三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高中提出:一要安排预算内资金,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扎实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同时,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四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消费知识,说明广大居民如何实现低碳生活?试举例。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那些观点?
(3)结合材料三,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走低碳经济之路,应对气候变化。

材料一: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突如其来的玉树地震,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连日来,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斗争全面展开。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公民,从专业救援队到各地志愿者,从公安干警到“白衣战士”,从港澳台同胞到海外侨胞,脉搏随灾区群众一起跳动,力量向救灾一线共同汇聚,爱心朝三江源头一齐涌动。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更是当尖兵、打头阵,不畏艰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谱写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新篇章。“玉树不倒、青海长青”,一时间成为响彻华夏大地的最强音。
 材料二:“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有难,共同担当,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每当灾难和危机来临时,总能表现出心手相连、患难与共的强烈民族情感,总能焕发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和美德,源于血浓于水、情重于山的骨肉亲情,源于不屈不挠、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这是我们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1)假设你是在现场的一名记者,请结合材料一写一篇主题报道的提纲。
(2)请谈谈材料二给我们的启示。

《华西都市报》报道:宽窄巷子举行了首届“宽窄茶会・新派茶文化周”,在历史悠久的巷子里将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新生活方式完美融合,让游客们体会以茶为载体的成都休闲生活方式。本次“宽窄茶会・新派茶文化周”,宽窄巷内多家以茶为经营主题的院落商家,联合推出了丰富的主题活动。活动期间,游客可在宽窄巷子喝到清明前采摘的各种“新茶”;感受茶与其他文化相融合的“新”品茶体验;聆听与茶有关的文化讲座。
试分析上述材料突出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有哪些?

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庆应日前表示,证监会将积极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他建议文化企业整体上市,“文化企业通常资产规模都比较小,整体上市有利于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本运作平台。”
试用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原理分析上述事件,并分析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现实意义。

某中学高一(6)班正在进行班委选举,刘明看到竞选场面非常火爆,就提出现场报名参加竞选。但是,组织的同学告诉他,候选人报名时间已经截止,不能现场报名。刘明以“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为由,请班主任特批他参加。
请使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相关知识,对刘明的观点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