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有个古老的原理叫“劣币驱逐良币”:在铸币时代,当那些“劣币”(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进入流通领域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良币”(足值货币)收藏起来。结果,市面上“良币”越来越少,“劣币”越来越多。“劣币”之所以能驱逐“良币”,主要是因为
①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②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③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不十分了解
④“劣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为促进和谐社会,公共财政要进一步突出“公共性、公平性和公益性”,切实关注和解决就业、教育、生态、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等问题。这表明()
| A.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唯一手段 |
| B.财政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 C.国家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
| D.财政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征收增值税有利于()
①生产的专业化发展
②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③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④防止两极分化,调节过高收入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010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村。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8183.4亿元,比上年增加930.3亿元,增长12.8%。财政这一投资方向的目的在于()
| A.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 B.强化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 C.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
| D.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
按照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月收入5000元的小王每月都要交个人所得税,而小王认为工资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不应交税,认为国家应取消此税种。如果请你说服小王,可以采用的理由有()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应自觉诚信纳税
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③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是税收,国家职能的实现都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应自觉参与税收的征管和监督税款的使用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得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经济学寓意有()
①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依存的
②生产与消费互相决定
③生产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其经营目的
④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