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和推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
化学反应事实 |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
A |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反应物浓度 |
B |
硫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
温度 |
C |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
催化剂 |
D |
煤块在空气中加热才能燃烧,而煤粉在空气中遇火星就可能爆炸 |
反应物的种类 |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
B.PM2.5是形成阴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
C.大力发展电动车、减少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量可改善空气质量 |
D.PM2.5专业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
下列制取物质的方案中,可以经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
A.用铁和稀硫酸制取硫酸铁 |
B.用氧化铜和水制取氢氧化铜 |
C.用铜和稀盐酸制取氯化铜 |
D.用生石灰和水制取熟石灰 |
实验室里用如图所示装置还原氧化铁,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B.该实验说明了一氧化碳既可以燃烧又有还原性 |
C.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为红棕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D.实验时,先通入纯净的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喷灯给玻璃管加热 |
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某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若在④中加入4.5KNO3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 |
B.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 |
D.④→⑤可析出53.9gKNO3晶体 |
关于粗盐提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过程中必备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试管、玻璃棒、漏斗等 |
B.滤去不溶性杂质以后,将滤液移至烧杯内加热浓缩 |
C.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
D.将制得的晶体转移到新制过滤器中用大量水进行洗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