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功不可没,但要看到,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必须:
①打造创新驱动新优势,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释放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巨大创造潜能
②推动更多企业由产品代工向品牌塑造跃升,促进制造业过度成现代服务业
③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
④打造绿色制造新优势,摒弃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⑤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主动对接相关国家需求,带动中国装备协作配套“走出去”
|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⑤ | C.③⑤ | D.①③⑤ |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中华大地再次演绎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说明()
| A.具有民族精神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
| B.民族精神只有在危难时期才能显现 |
| C.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 D.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了从衰微到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造成这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科学技术进步 | B.教育事业发展 |
| C.思想运动产生 | D.社会制度更替 |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 B.鲜明的民族性 |
| C.兼收并蓄的特质 | D.博大精深的特点 |
在上海世博会上,各国都以各具特色的展馆建筑演绎着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显示了()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全部承载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④各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无法相融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中国公民出国留学人数每年都超过10万人,越来越多的学子学成归国,在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管理等领域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反映了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 A.商业贸易 | B.人口迁徙 | C.教育 | D.大众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