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英国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1)下列图片反映了英国的近代化历程
图一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
图二中的法律条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_》,它确定________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图三中的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瓦特改进的__________,它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____________”。
(2)以下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请依据所学知识按序号填出图中空白处内容。
(3)依据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指出英、中两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中的图一、图二,使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在英国国内的两件历史大事是什么?
(2)19世纪中期,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英国用他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据材料中的图三,概括指出这个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编者按:2015 年5 月14 日,恰逢中印建交65 周年之际,印度总理莫迪正式开始其上任以来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陕西大会堂会见了印度总理莫迪。西方媒体密切关注莫迪访华,称中印关系影响世界。在中国也引起了人们对IT 大国印度及其历史的高度关注。
材料一(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在近代史上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1600 年英国开始入侵印度,随着英国的殖民掠夺的加深,印度人民也掀起了反抗殖民掠夺的斗争。1857 年,印度土兵不堪压迫和歧视,率先起义,占领德里。这场起义迅速演化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1857-1859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具有广泛性,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地区高涨,大部分亚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了独立。印度独立是“二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在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过程中,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在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们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
——摘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印度是世界软件强国之一,世界500 强企业中有200 家向印度提出了购买软件的需求。印度政府将IT 业作为经济腾飞的标志加以鼓励,早在1991 年,印度政府就下发文件推出了“零税赋”的政策,对软件和服务公司的银行贷款实施“优先权”。印度还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大多数的软件工程师都拥有十年以上的经验。印度重视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尤其是印度良好的计算机教育机制;加上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此不仅非常容易进入欧美市场,而且培养的众多软件精英并不用为设计软件时的语言障碍而为难。
——摘编自腾讯科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1857-1859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具有广泛性?这次起义的主力(或突击力量)是谁?印度土兵除了不堪压迫和歧视外,促使其率先起义的内在因素(或内在动力)是什么?(3 分)
(2)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后迅速发展,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以及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贡献。(2 分)
(3)据材料三,归纳印度成为世界软件强国的主要因素。(3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0 年,年满15 岁的上海少年康劭昀随父远赴美利坚合众国,康劭昀在美利坚合众国从摘棉工、开餐馆到后来开矿,历尽艰辛,最后创立了大康公司。大康公司艰苦经营,业绩斐然,康劭昀一家生活富裕,但是,令康劭昀魂牵梦绕的还是他的家乡——美丽的上海。在美利坚生活了65 年的康劭昀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创业。他在离开家乡65 年后终于历经艰辛回到了上海。一下码头,上海的一切令他感到那样的陌生,一切都变了,变得那样的时髦和潮流,有的居然和美利坚一样现代,康劭昀激动地给儿子写信说,如今的上海太摩登了,城市发展、市民服饰和市民文化生活……
——根据上海人物故事的相关历史整理改编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展开合理想象,
帮康劭昀续写他看到的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服饰变化以及市民文化生活的发展概况,并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理由。(9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代的丝织品质量高,花色品种丰富,行销国内外。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向西,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道路,因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闻名于世,这就是“丝绸之路”。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原文大意:由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络绎不绝;从国外来的商贩,几乎每天都有进入边境的)。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最著名的是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解决了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南沿海有季风助航,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摘编自百度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 “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 一带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摘编自腾讯周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上出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种现象,两汉政府起了什么作用?(2 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的原因。(3 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宗旨。(2 分)
国外有史学家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以下四个年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革命的年代:1789—1848】发生在1789—1848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胜利。
材料二【资本的年代:1848—1875】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年代,具体地说在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的进展使得财富和工业生产能力日渐成为国际争霸力量中的决定因素,于是出现了两个非欧洲的工业资本主义大国,美国(统一在北方的领导下)和日本(随着天皇的复位而有条不紊地着手于“现代化”)。
材料三【帝国的年代:1875—1914】这个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小企业转换到垄断主义大集团,富有革命性的电气工业和蒸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材料四【极端的年代:1914—1991】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紧接着50—70年代初期是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的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分散解体、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阅后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次伟大革命”分别指什么事件?它们有何共同作用?
(2)指出材料二这个年代里“国际争霸力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依据材料美国和日本能够成为“非欧洲和工业资本主义大国”分别得益于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这个年代”是指资本主义过渡到哪个历史阶段?而“电气工业和蒸汽”的竞争与哪一事件有关?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给世界带来“大灾难”的战争?指出1991年“分散解体”是哪一历史事件?
(5)请你参照作者分年代的方式,及恰当的语句描绘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