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世界已跨入新的世纪,可天下仍不太平。让我们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吧!某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图文展,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展示】
第一组  表解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
1914.7—1918.11
1939.9—1945.9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战后格局
 
两极格局

 
(1)第一组收集的表格信息有残缺,请你在上表表格中将内容补充完整。
第二组  文汇历史
材料一:(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的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
——法国作家巴比斯《战火》
材料二: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凋敝,困难重重。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瘫痪,法国居民每天仅配给200克面包,联邦德国工人一月的工资只能买一条香烟。
——《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2)从第二组收集的材料中,你能概括得出什么认识?
材料三: 当今世界,美国多次发动局部战争,特别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发动了科索沃战争。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3)材料三反映出哪一因素威胁到了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第三组 图说愿望
          
图1  卢森堡送给联合国的礼品枪     图2  联合国总部前矗立的雕像《铸剑为犁》
(4)第三组收集的两幅图片,表达了人类什么样的共同愿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下图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它们是哪一原始人类曾经用过的吗?
(2)根据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吗?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
(3)要进一步探究这一原始人的生活情况,除了从出土文物中可以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举出两例即可)

一把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

(1)根据其中反映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里画“√”,否则画“×”(每个判断1分,4分)

A.从1921年到1949年我党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北伐战争、十年内战、解放战争。()
B.“开天辟地”和“生死攸关”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周恩来都参加了。()
C.从1949年到“伟大转折”前,党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重中之重。()
D.此年代尺说明共产党不但能救中国,还能发展中国。()

(2)在上面年代尺的F处填的四字短语是 ,年代尺G处填写的四字短语是 ,H处该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材料四如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八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请举出两例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
(3)材料三中毛泽东、朱德号召发动什么战役?其结果怎样?
(4)材料四所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教、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你觉得这段话是什么运动的主张?
(2)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3)该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你是怎样看待该运动的?

下面是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1)列举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两次。
(2)从1840—1901年,中国失掉许多重要的领土,举两例加以说明。
(3)“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列举近代两位)这些人的斗争给后人什么精神?
(4)用一句比喻性的成语概括“国若危,家何能保”的意思。
(5)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作者的什么心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