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
|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
斯大林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中国改变“没有自己的重工业”始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 C.一五计划完成后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推动B、E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
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19世纪70年代,人们看到在一座城市中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同时并存。这座城市应该是
| A.重庆 | B.苏州 | C.上海 | D.沙市 |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世界”已完成工业化 | B.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
| C.“第二世界”已建立合作社 | D.合理的工业布局已经形成 |
《汉书》本纪记载,西汉文帝二年正月诏曰“夫农天下之大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景帝二年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业者也;锦纂组,害女红者也”。对材料正确的理解是
| A.汉初统治者关爱平民百姓 | B.汉初统治者倡导重农抑商 |
| C.汉初手工业阻碍农业发展 | D.汉初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