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赏刑》记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 A.执法等级有别 | B.量刑参照功过 |
| C.法律一视同仁 | D.严刑酷法治国 |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普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
|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
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 A.汉代内外朝制度 | B.唐代三省六部制 |
| C.元代行省制度 | D.明代内阁制度 |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三省六部制 |
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这里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 A.研究历史不能借助假设推论 |
| B.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
| C.研究历史的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
| D.研究历史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
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题目。其中不准确的是
|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
| B.《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百年基业》 |
| C.《宗教改革: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 |
| D.《阿里改革:埃及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