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抗战胜利后,民众渴望和平民主 |
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
D.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 |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 B.婚姻讲究门第 |
C.择婿方式独特 | D.大臣拉帮结派 |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某中学学生对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进行讨论。下列选项中分析合理的是()
A.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促使法国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
B.法国戴高乐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希望摆脱美国控制 |
C.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法国不能忽视庞大的中国市场 |
D.中法建交表明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
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马克思、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 B.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
C.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相同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与作者观点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