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
A.召开国民党一大 |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
C.整编国民革命军 | D.发动北伐战争 |
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
C.扩大内需 |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作为烟草制品的标志——烟标,折射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图的烟标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于研究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族工业发展
④近代民主革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中有人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可以依据的史实是
A.工业革命后世界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
B.欧洲的一体化加速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 |
C.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的孤立状态 |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输出的加强 |
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