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
| 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
|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之处在于
| A.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
| B.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C.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 D.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 ,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
|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
|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
|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 C.社会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 D.军阀割 据混战 |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同时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 A.西方殖民扩张加速 | B.工业无产阶级产生 |
| 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 D.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