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2014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南非总统祖马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多次为发生经济危机国家提供经济贷款等措施,但收效甚微。与现有银行不同的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会采取更具实效的举措来切实帮助陷入经济危机的国家。”这说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
A.只在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 |
B.有助于推动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多元化 |
C.冲击了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 |
D.反映了全球经济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
罗斯福政府先后颁布《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等。此举是为了
A.推行凯恩斯主义,改变发展模式 |
B.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经济结构 |
C.强化政府职能,实行混合经济 |
D.保障有效需求,稳定经济运行 |
1834 年,英国修改了济贫法,184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33 年至 1856 年期间,英国为增加国民的福利设立了 20 个中央委员会、董事会及视察团,1870 年通过的《教育法》普及了小学教育。上述事实说明
A.经济发展强化了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 |
B.当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
C.英国是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 |
D.英国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与条约这一内容相关的国际背景是
A.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 | B.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找到“正确道路”是在
A.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