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四:本公约各缔约国……协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3分)根据材料二、三,杜鲁门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6分)
(2)这四段材料反映了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o……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62%。全部573部著作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求究竟的意愿。到日本留学还有许多优越性,如张之洞所说的:“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加上清政府的提倡,日本朝野的招徕,20世纪初年,兴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从1901卑起,每年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猛增。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书籍翻译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扼要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二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继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以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以利农。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
——薛福成《筹洋刍议》1879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发展经济的主张有何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较材料一,材料三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历史上两伊宿怨很深。两国共同边界1280公里,南段以阿拉伯河为界,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两国的重要石油基地和油港都集中于此。阿拉伯河是伊拉克的唯一出海口,也是伊朗油船的通道。长期以来,两国一直在争夺这一水道。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胡齐斯坦省居住为200多万阿拉伯人,他们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受到伊拉克的支持。而在伊拉克一侧与伊朗交界的各省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又受到伊朗的支持。在北部地区,两伊境内都有库尔德人,他们的反政府活动又分别受到对方政府的支持,这也加剧了两伊的对立。
材料二: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占35%,美国占21%,意大利占32%,英国占14%,德国占15%。两伊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局势和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至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说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太后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起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法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的告密又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本书在研究戊戌变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贸易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也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二: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材料三: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把890种商品进口关税提高近40%,由此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到1932年,先后有七八十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关税。
为了用本国廉价商品去攻破别国的关税壁垒,各国纷纷贬值货币。1931年,英国宣布英镑贬值30%,1934年,美国宣布美元贬值40%。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一片混乱,到1935年,逐渐分裂成若干区域性的、彼此对抗的货币集团,主要有英镑区、美元区、法郎区、日元区等。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四: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的印度、中国与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状况,并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及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举措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列举的三个国际经济组织在宗旨上有什么共同点?,中国在1991年和2001年先后加入了其中的哪两个组织?有人认为,APEC、NAFTA等组织的产生阻碍了WTO主张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试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