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至成为使美国感到极为不舒服的竞争对手。”这些话( )
A.与当时的历史事实基本相符 |
B.说明法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
C.说明欧共体的成立步履维艰 |
D.证明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
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汉阳铁厂京师同文馆
武昌起义《新青年》
A.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B.说明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 D.找到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发表于
A.1913年 | B.1915年 | C.1917年 | D.1920年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
结论 |
|
A |
1791年,伏尔泰的骨灰迁葬巴黎先贤祠,巴黎街头迎送灵柩的人多达60万 |
伏尔泰的思想在欧洲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
B |
1870 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32%,美国占23%,德国占13%,法国占10%。 |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 |
C |
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 |
D |
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尊重宪法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共识 |
1853年,宁波知府毕永绍为美国华盛顿纪念塔赠送石碑,碑文摘自原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清政府认为毕永绍献媚夷首,遂将毕永绍罢免。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抛弃了天朝上国心态 |
B.徐继畲、毕永绍卖国献媚 |
C.徐继畲与魏源同属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
D.徐继畲具有民主革命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