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 A.市镇经济的发展 | B.小农经济的影响 |
| C.晚清经济的衰败 | D.坊市制度被打破 |
2009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2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 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 A.否定教会的作用 | 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
| C.肯定人的作用 | D.宣扬了等级观念 |
智者学派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这表明智者学派认为
| A.神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 B.神对社会人生起着超自然作用 |
| C.人要摆脱基督教的统治 | D.神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外 |
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
|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
| 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
|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路”。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是
| A.楚辞、汉赋、唐诗、元曲 | B.元曲、楚辞、唐诗、宋词 |
| C.宋词、唐诗、楚辞、元曲 | D.唐诗、宋词、楚辞、汉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