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
郭艳华
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面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
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弯月、残月、缺月、垂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面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
(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学方法。 |
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知”的关系。 |
C.格物致知要揭示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 |
D.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目的。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 |
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领域。 |
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
D.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有所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层面。 |
对杨万里诗歌中“月”的独到之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已经将月亮描写得极其精微。 |
B.杨万里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月”情态各异。 |
C.杨万里扩大了 “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 |
D.杨万里从不同侧面描写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公众情态,丰富了“月”的动态美。 |
鹭鸶的国境
陈芳明
⑴驱车穿越苗栗的田间公路时,惊见一只鹭鸶悠悠飞起。我不得不缓停车子在路边,注视那稀有禽鸟的盘旋。我甚至熄掉引擎,只因为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并且感到震撼。车窗外的白鸟,展翅的姿势何其优游自在,飞翔的速度何其从容不迫。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那白色的鹭鸶在绿色的水田巡行低飞。凡是它飞过的地方,都构成一方安详的国度。最后,它停驻在远处的田埂,背景正好是一幢幽静、古老的农庄。
⑵白色的鹭鸶,似乎在引导我恢复久已遗忘的记忆。由于它的存在,我才知道自己失去了许多。葱郁的竹林,谦逊的农舍,写意的流水,无私的稻田,一时之间都回到我的眼前。鹭鸶的白翼,竟能负载如此宽幅的风景,竟能唤起那么多失落的岁月,我竟一时无语。它站在那里,旁若无人,睥睨四顾,孤高的站姿,几许鄙夷、几许傲慢的神情,如此自然地把这块土地当做它的领土。面对这白鹭,人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起了自卑。
⑶多年来,我在旅途上不停奔波,不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现在,闯入鹭鸶的国境,我一时竟不知所措。同样的景色,不也存在于我年轻的时光中?那时坐在自己家乡的山头,俯望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我接受过山河的祝福,接受过稻穗的颂赞和乡间农庄的抚慰,它们让我的人格成为芬芳泥土的延续。然后,我怀着一份过人的勇气离开家乡,开始构思人生的理想。在长年的追逐过程中,我渐渐放弃了最初的依靠。而所谓理想,岂非都是一些假想?如果不能与自己的土地相衔接,如果不能救助走向衰微的家乡或负载生养自己的国度,那么对理想的追逐不仅是虚幻,而且也是一种逃避。
⑷鹭鸶再次展翅飞起,在农庄前的低空回旋。它左顾右盼,缓缓控制着速度。暮霭渐渐下降,它的羽毛反而显得更为洁白明亮。然后,绕了两圈,它又回到了原点停驻。我爱极了以这样的角度观察它,我更可同时端详那安逸的农庄:色调灰暗的瓦片,配合着淡淡的白墙,与屋前的绿色水田构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种颜色的合成,毫不矫情,坦然面对广阔的天地。无悔无罪的风景,对照了我卑微的内心风景——都市里浮华的颜色,仍暗藏在我内心一角,果然禁不起乡间水田素朴的检验。
⑸偶然路过苗栗,这片我不曾给予丝毫关注的县境,它却让我再一次寻回失去的时光。在不知名的农庄前,鹭鸶成为我全新的隐喻。回到家乡,我以为已经了解故土。可事实是,那样多的未知,我未曾探访。出现在眼前的农庄,矮檐长墙,白屋绿荫,掩藏着一个旧梦,此时的我,应该可以给予新的定义与诠释。逝去的,并不等于全然消失,追寻理想,不必然要放弃旧梦。
⑹苗栗平凡的乡间,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
(选自《掌中地图》,有改动)第⑵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也自然而然地在内心生起了自卑”?请概括其原因。
文章在第⑴、⑶、⑷自然段中均写到“农庄”,这三次从不同角度抒写“农庄”,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后人常用它来赞美忠贞的爱情,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你可曾想到,这诗句之中,也包含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蚕“吐”出来的吗?
蚕卵孵化成蚁蚕后,经过30天左右成为熟蚕。这时蚕腹内充满了黏液体——丝液,也就是蚕丝的原料。让我们观察蚕作茧的过程:蚕先把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相对稳固的物体上,通过嘴上的“调节口”调节丝液的流量,头按照∞字形左右摇摆,把丝液拉成丝线,并靠丝线表面上的丝胶将其粘到茧的内侧,慢慢地做成了茧。
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粘着丝液的这个物体也随着蚕的脑袋一起摆动,结果蚕就“吐”不出丝线来了。或者将拉出的丝线剪断,蚕也难以继续拉丝,它的头会在空中摇晃,想再找一个拴线的地方。这说明,蚕丝不是“吐”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通过力的作用把丝液拉成丝线,这种现象叫“牵引凝固”。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将作茧的蚕捏住头尾,猛地一下左右拉开,会拉出一条直径约1毫米、长约30厘米透明结实的丝线。蚕的丝液是黏性液体,主要成分是丝蛋白,丝蛋白的链状分子是线团状态。这些线团状分子呈圆球状,没有拉力或拉力不够时,圆球分子之间常常只滑动,没有其他变化。一定的牵引拉力,会使各个分子还来不及流动就被抻开了。被拉开的丝蛋白链状分子有了新的排列,产生了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就形成了很结实的蚕丝。
蚕腹的丝液如果借助蚕嘴拉出,丝线纤细而漂亮,直径可细到0.002毫米,长度可达1200米左右。在现代化学纤维工业中,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来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但现在还不能只靠拉牵就能制出漂亮而结实的丝线。
除了桑蚕,柞蚕和天蚕等也都是拉丝的。蜘蛛结网也是这样,它肚子里有“蛛丝液”,从腹部末端拉出丝来,织成网。蜘蛛网很有弹性,布满黏液珠,用来粘住飞虫供蜘蛛饱餐。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正是对这一情景的描述。科学家发现,蜘蛛丝和钢丝一样坚硬,却比钢丝富有弹性;还特别耐寒,在-50℃到-60℃的低温下才会变脆发生断裂,而一般聚合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就会变脆。这些特性使蛛丝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据《世界知识》报道,美军正责成有关部门饲养能产坚韧的金黄色蛛丝的巴拿马蜘蛛,以期提高某些军需用品的使用性能。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液体也能拉丝,比如鸡蛋清被上挑时就能拉丝,而且还能看到拉出的丝断开的一瞬,像橡皮条那样稍有收缩。用筷子挑山药汁,以及婴儿流的口水,情况也都相似。 (取材于王振东《漫谈液体的拉丝现象》)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蚕丝是拉出来的”的一项是
A.蚕把丝液粘到稳固的物体上,头按∞字形左右摇摆。 |
B.蚕通过嘴上的“调节口”对丝液的流量进行调节。 |
C.猛拉作茧的蚕体,会看到蚕腹中出现一条透明结实的丝线。 |
D.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蚕把丝液都拉成丝线后,再用丝胶把丝线粘在茧的内侧,就做成了茧。 |
B.当鲜藕被掰开时,藕中的黏液被拉成了丝,这也属于“牵引凝固”现象。 |
C.拉力作用使丝蛋白链状分子产生变异,从而在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 |
D.以蜘蛛丝为原料制作的防弹服,即使在严寒天气中使用也能保持良好性能。 |
E 从文中所引的唐宋诗句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明白了蚕与蜘蛛拉丝的道理。请概括产生“拉丝”现象需要的条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①台湾中部的东海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花,每年四月花开,满眼缭乱。教室的窗户开着,学生们根本不听我讲课。我想,要讲“美是什幺”,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也比不上一桑花。于是我做了一个冼定:“你们既然没办法专心听课,我们就去外面。”
②坐在花树底下,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魂不守舍,我分明感觉到他们看到了美,把心分到美那里去了。我问:为什么你们觉得花美?有的说形态蔓,有的说色彩美,有的说花有香味……
③我心一动,赫然发现:花是一种竞争力。
④植物学家告诉我,花的菱是在_L-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不美的都被淘汰了。花开放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它用漂亮的颜色、独特的香气来招蜂引蝶,传播花粉。我们经常赞叹花美花香,却忽略了它们背后其实隐藏着生存的艰难。
⑤我最深的感触来自梅花。有一年冬天,非常冷,天上飘着雪,我却嗅到了梅香。我和朋友就到处找,找了好久,最后在远远的后山上,看到几株很老的梅树。花开得并不多,香气怎幺会传得那幺远呢?朋友说,因为冬天少有昆虫,所以梅花要努力使香味传到最远,否则很难完成花粉的传播。这一刻,我才理解了王冕画《南枝春早图》的用意。当蒙古人入主中原、汉人大受压抑的时候,一束灿烂开放的梅花是他内心情绪的最好表达,虽然冰雪里开花非常困难,但一定要开花。
⑥我又想起小时候去隔壁村子里看昙花开放。大概夜里八九点开始,花苞绽开一点点,然后它就徐徐地开开,到十一二点就完全打开了,花蕊含烟送香,可是很快它就开始谢了。那四五个小时里所有人都在赞美,叹息,最后还有一点感伤。昙花只一现,却努力活出了生命的极限,它已经完成了自己。花是种子的延续,又是种子的起点,它是这个循环当中最灿烂的部分。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我们仿佛看到人生的完美与不美,看到自己的生命——诞生,含苞,盛开,枯萎,凋谢。这让我想到李商隐的“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句诗,原来,生命有一天真的需要用眼泪去滋润的。
⑦每年四五月的时候,新竹、苗栗一带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开放,白色花瓣掉了一地。我好几次带学生走过那条路,所有人都会绕开落花不肯踩,因为花掉下来也是很干净、很漂亮的。巴厘岛的人还会将落花捡起来,夹在耳朵上,串成花串挂在胸前,或编成花篮送给朋友。巴厘岛人捡花这个动作里面一定有惋惜、有爱、有体会到的美,这个动作也反映出人类对生命“不忍”的态度,而能够把生命变成一种比较崇高状态的,大概就是那一朵令人不忍踩踏的花吧。那朵花可能是任何一个在街上出现的人,你不去折损他践踏他,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记得《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做大官的人进城,前面有开道车,后面有随护,城门口有一群叫花子,其中一个没有腿,做官的人回头正看着他。一个大官能够跟乞丐对视,真了不起!
⑧我觉得古人是比我们更知道花的存在意义的。我曾在美索不达米亚看到八千年前的一个雕刻:一个女孩子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闻。如果秋季走过北京,如果地上有一朵落花,一个北京的女孩子,也会把它捡起来闻吧。这是一个美的动作,它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这个无声的动作,体现出美的竞争力。我想,这个竞争力虽然看不见,可是我相信它会使一个人、一个族群始终以关为生命最高的追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学生们被教室外繁花吸引、无心听讲的情形,作者欲扬先抑以突显花强大的竞争力。 |
B.第⑤段中的“内心情绪”,是指在艰苦环境里顽强生存的精神品格,面对异族入侵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
C.第⑥段中写昙花“徐徐地开开开”,三个“开”字连用,生动地展现了昙花努力、持续开放的生命姿态。 |
D.作者回忆美索不达米亚女孩拾花而嗅、北京女孩捡落花来闻的情景,体悟到人类对美的追求具有普遍性。 |
E.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对美的独到理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娓娓道来,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作者为什么说“花是一种竞争力”?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作者感慨:“一个大官能够跟乞丐对视,真了不起!”请根据文意说说“真了不起”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积累,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中“始终以美为生命最高的追求”的感悟。(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章及链接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①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早期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只有汉字在象形文字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成熟的文字体系,是唯一“活着”的表意文字。汉字不是由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构成的图形,而是记录着宇的音、义和造字时的文化信息的符号。比如,“家”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国,上面是“^”(midn).像古代房屋的屋顶,“^”部文字多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的“采”意思是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②认识汉字,不仅要清楚地了解字的膏、形,还要知道它的涵叉厦其演变。比如,“臣”的甲骨文字形是e。古时下人臣服,低头跪于君主面前,k侧面看下人的眼睛是竖着的,这就是造“臣”字的依据。“臣”的意思是瞪大眼睛。从前的君主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事都做了,要派不同的人睁大眼睛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一辅佐帝王的臣僚。把“臣”的涵义厦演变了解清楚了,才算真正认识了“臣”这个字。
③提倡认字,是因为汉字是“有道理”的,有文化内涵的,有些汉字甚至是文化活化石。仍以“家”字为例,远古时代的婚姻习俗是男子入赘士子家,男子到士子宰是“家”,女子到男子家是“嫁”。“末”字就像活化石一样告诉我们,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母系制,我们的祖先曾经以这种方式生活过,这一文化现象,通过文字保存了下来。
④“认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比如,前进的“进”,繁体字是“追”,甲骨文字形是两,上面的“隹”是一只鸟,下面的“止”是脚趾。为什么一只鸟一个脚趾就是前进的“进”?因为垲太多数动物都能进能退,人也如此,只有鸟不能倒退,只能前进,因此鸟的运动最能表示“进”的意思。这个字能造出来,靠的是古人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归纳。
⑤汉字无论是字形的演变,还是其中的文化意蕴,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就像阳光、水、空气一样重要。“认字”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继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取材于流沙河《发现和发扬汉字之蔓》)
链接材料:汉字的表意性有利于读者建立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也使汉字成为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字。因此,今天的中国人,仍能诵读2500年前的《诗经》。而英文是表音性文字系统,除了专术能读懂三四百年前的英文,其他人已经很难认读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不是由简单的笔画随意构成的图形,而是音形义结合的符号。 |
B.汉字的演变主要是字形和字义的演变,字义随字形的变化而变化。 |
C.古人造“进”字时以“隹”作为部首,证明古人具有进取精神。 |
D.古人的生存状态、思维习惯、思想情感等都可通过汉字表现出来。 |
根据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判断下列关于“认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形义关系来理解汉字的涵义,是认字的重要方法。 |
B.一些汉字字义的演变过程,能让我们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 |
C.了解优秀文化传统,汲取民族智慧,是认字的重要内容。 |
D.汉字具有跨越时空的优越性,因此比英文容易认读。 |
请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收束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艺术表现上,《诗经》和“楚骚”多以“含蓄”见长,但并不独宗“含蓄”,而是依不同 甲(情境/境况)采表情迭意,呈现出或婉曲( qu)含蓄,或直捷明快的特点。有评论者认为《诗经》多用“比兴”,婉转抒情,引人遐想。其实《诗经》中一些运用比兴手法的篇章也有明快率直的特点,比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灿烂的桃花乙(映照/映衬)着新娘的娇廊,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fen),情感的抒发明朗直捷。
再来看“楚骚”。以屈原来说,屈子常怀浪漫、愤懑(men)之情,多借绚烂神奇的环境、“香革美人”等意象丙 (寄予/寄寓)怀抱,表现th沉郁蕴籍的特色。但《国筠》等诗篇,却激昂慷慨,直抒胸臆,“读者深味之,真可为恸(tong)哭而流涕也”。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婉曲(qu)遐想 | B.气氛(fen)蕴籍 |
C.愤懑(men)绚烂 | D.恸哭( tong)慷慨 |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人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境况映照寄寓 | B.情境映照寄予 |
C.境况映衬寄予 | D.情境映衬寄寓 |
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的手法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屈原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情操,后代文人常以“梅兰竹菊”象征美好的品格。下列诗句中的梅、兰、竹、菊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一项是
A.一树红梅傍镜台,含英次第晓风催。深将锦幄重重护,为怕花残却怕开。 |
B.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
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
D.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
下列与文段内容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又称《诗》《诗三百》,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
B.《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离骚》是其代表作,“楚辞体”又称“骚体”。 |
C.李清照诗句“死亦为鬼雄”出自屈原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充满了刚正之气。 |
D.《诗经》、“楚骚”中运用比兴等手法创作的诗歌,感情均深沉含蓄,婉转曲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