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作者强调( )
A.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 | B.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 |
C.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 D.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A.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 B.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
C.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 D.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
下列东西方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或活动,未能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具有保守性的是
①孔子主张“克己复礼”②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③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④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
依据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归纳出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汉阳铁厂京师同文馆
武昌起义《新青年》
A.表现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B.说明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 D.找到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发表于
A.1913年 | B.1915年 | C.1917年 | D.19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