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
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乎离现实很远很远。《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
“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尔后,他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士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实际上,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从入学开始,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的数学博士学位。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称得上高速度。
1951年,纳什开始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这几年可以说是他在数学研究上最有价值的几年。他解决了黎曼流形在欧几里德空间中的等距嵌入问题,这个问题跟很多纯数学问题一样,由于艰深,从未被大众所了解。这也是纳什在纯数学上最大的贡献。尔后在1956年,他开始研究一个有关偏微分方程的问题。这时,他那种不爱看论文而独自研究的个性让他吃到了一些苦头。这种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被他人捷足先登的经历,也许给纳什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这段时间,纳什遇到了艾莉西亚,在1957年两人结婚了。在1959年的春天,艾莉西亚怀孕了。这时的纳什三十出头,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地位,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谁又想到仅仅几个月后,纳什便堕入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呢?
纳什被困在他的妄想之中。他开始出现幻听。入院治疗,出院后辞职逃往欧洲,被遣返美国治疗,离婚,胰岛素休克疗法,出院。在这十年间,出现过几个月的短暂清醒时期。在这段时期,纳什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但很快,他又陷入了妄想之中,而他的名字,也逐渐被数学界所遗忘。但他的理论没有被遗忘。在他与精神分裂症缠斗之时,来自经济学界、博弈学界的学者们,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
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奇迹发生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症像冰雪消融那样,一点一滴地缓解了。纳什从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回来了。纳什开始重新被学术界承认。迟来的荣誉接踵而至,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正是纳什均衡。只可惜好景不长,仅仅三个月后的现在,他不得不永远终止他的研究。但是,无数学者,仍会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行。
美国时间23日下午四点半,天才数学巨星约翰·纳什陨落于新泽西州高速公路上的一场交通事故。享年86岁。
(摘编自方弦《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有删改)
相关链接
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百度百科)
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孙健《回顾:<美丽心灵>原型小约翰-纳什的一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与命运抗争的过程。这与他作为数学家的一面是截然不同的。 |
B.纳什放弃了学术实力也很强的哈佛大学而选择普林斯顿大学是因为后者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更看重他的才能。 |
C.纳什早在以非合作博弈的研究为题材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之前,研究兴趣就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
D.在1956年,纳什开始研究一个有关偏微分方程的问题。他那种不爱看论文而独自研究的个性让他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被他人捷足先登,这个经历也许给纳什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
E.经过漫长的岁月后纳什从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回来了。开始重新被学术界承认,1994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正是纳什均衡。此前,纳什均衡的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
(2)纳什在读书时代就表现出卓异不凡的数学才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者以“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为题有何深意及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作为天才数学家,纳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被誉为“孤独的天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①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②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③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④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⑤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⑥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⑦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⑧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⑨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象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⑩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11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
(2)(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1)
(2)(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树
阎连科
①记得的,有段年代的1978年,是这个时代中印记最深的,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让人以为天蓝是染杂了一些假——忽然的,农民分地了。政府都又把地分还给了农民们,宛同把固若金汤的城墙砸碎替农民制成了吃饭的碗,让人不敢相信着。让人以为这是政策翻烧饼、做游戏中新一次的躲猫猫和捉迷藏。
②田是我的了,物随地走,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和私有。先把树伐掉,抬到家里去,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册账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几棵树。这样儿,人心学习,相互比攀,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③我家的地是分在村外路边的一块平壤间,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的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样。为砍不砍那棵树,一家人是有过争论的。父亲也是有过思忖的。他曾经用手和目光几次去拃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就是把它卖了去,也可以卖上几十近百元。
④几十近百元,是那年代里很壮的一笔钱。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在田头笑着回人家:“让它再长长”。路人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小盆一样粗,两丈多的高,有许多“杨眼”妩媚明快地闪在树身上,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与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还有一部分政府要重新收回去,分给那些新出生的孩子们。于是间,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⑤可在成了人家后的第三天,父亲、母亲和二姐们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还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茬。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一家人立在那树桩边,仿佛忽然立在了悬崖旁,面面相觑着,不知二姐和母亲说了啥,懊悔、抱怨了父亲一些什么话。父亲没接话,只看了一会那树桩,就领着母亲、二姐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锄去了。
⑥到后来,父亲离开人世后,我念念想到他人生中的许多事,也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父亲入土为安了,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树。不是箭杨树,而是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柳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的粗状。在酷夏,烈日如火时,那树罩着父亲的坟,也凉爽着我们一家人的心。因为至今乡村的人多还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和大地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寂时伴你说话和私语,闹时你可躲在树下寻出一片寂。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也正是上天和大地对人生因果的理解写照和诠释。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每年上坟时,哥哥、姐姐也都会把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虽然寂,却更能寂出乡村的因果道理来。
⑦可是今年正月十五间,我八十岁的三叔下世时,我们一片雪白地把他送往坟地时,忽然看见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也都一律不在了,被人伐光了。再看远处、更远处别家坟地的树,原来都是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荡无存、光光秃秃了。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今天各村村头都有昼夜不息的电锯轰鸣声,与公路边上的几家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的经营和发达;想到那每天都往城市输运的大车小车的三合板、五合板和胶合板;想到路边一年四季都赫然竖着的大量收购各样木材的文明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也就只有了沉默和沉默,无言和无言。
⑧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⑨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
选自《散文选刊》2009.10有删节文中几次把树比喻成旗或旗杆?分析这个比喻的含义。
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
②我为父亲坟头有那棵树感到安慰和自足。文章倒数第三段连用 “想到”引起五个句子,有何作用?
“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屋檐三境梦天岚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屋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乡村的童年就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贞之门。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假若一条狗窜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粘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已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摹然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唯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情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已,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了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经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的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经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一一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经使你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经历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每次仰起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经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经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文中写了屋檐的三种境界,深层用意却是在写人生的三种境界。文中写出了人生的哪三种境界?
说说你对划线句子中“深邃的目光”和“仓促而又灿烂”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中所说的“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各指什么?二者有何不同?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含蓄隽永而意味深长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匠心独运,视角新颖,借叙写“屋檐”三境,表达了对人生历程不懈追求的礼赞和感悟。 |
B.屋檐何曾有“三境”?有“三境”的是屋檐下的人啊!全文运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将哲理与状物融为一体,含义层层推进,但层次分明,直代明确,让人读来有曲径通幽的美感和回味无穷的余味。 |
C.文章第4自然段加点的“攀比”是指人追求思变的躁动不安的心境;“瓦片”指从生活环境变化中得来的间接零碎的生活经验;“沧桑”指生活中的磨难和艰辛。全文以屋檐指代家园,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表达了屋檐的三种境界, |
D.“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指出人生的努力方向就是不断追求,不断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
E.最后一段“永远的从容”是指走到人生的尽头,坦然从容地面对永恒的死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塞万提斯
这时他们发现了田野里的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一看见风车就对侍从说:
“命运的安排比我们希望的还好。你看那儿,桑丘·潘萨朋友,就有三十多个放肆的巨人。我想同他们战斗,要他们所有人的性命。有了战利品,我们就可以发财了。这是正义的战斗。从地球表面清除这些坏种是对上帝的一大贡献。”
“什么巨人?”桑丘·潘萨问。
“就是你看见的那些长臂家伙,有的臂长足有两里呢。”堂吉诃德说。
“您看”桑丘说:“那些不是巨人,是风车。那些像长臂的东西是风车翼,靠风转动,能够推动石磨。”
堂吉诃德说:“在征险方面你还是外行。他们是巨人。如果你害怕了,就靠边站,我去同他们展开殊死的搏斗。”说完他便催马向前。侍从桑丘大声喊着告诉他,他进攻的肯定是风车,不是巨人。可他全然不理会,已经听不见侍从桑乔的喊叫,认定那就是巨人,到了风车跟前也没看清那是什么东西,只是高声喊道:
“不要逃跑,你们这些胆小的恶棍!向你们进攻的只是骑士孤身一人。”这时起了点风,大风车翼开始转动,堂吉诃德见状便说:
“即使你们的手比布里亚柔斯①的手还多,也逃脱不了我的惩罚。” 他又虔诚地请他的杜尔西内亚夫人保佑他,请她在这个关键时刻帮助他。说完他戴好护胸,攥紧长矛,飞马上前,冲向前面的第一个风车。长矛刺中了风车翼,可疾风吹动风车翼,把长矛折断成几截,把马和骑士重重地摔倒在田野上。桑丘催驴飞奔而来救护他,只见堂吉诃德已动弹不得。是马把他摔成了这个样子。
“上帝保佑!”桑丘说,“我不是告诉您了吗,看看您在干什么?那是风车,除非谁脑袋里也有了风车,否则怎么能不承认那是风车呢?”
“住嘴,桑丘朋友!”堂吉诃德说,“战斗这种事情,比其它东西更为变化无常。我愈想愈认为,是那个偷了我的书房和书的贤人弗雷斯通把这些巨人变成了风车,以剥夺我战胜他而赢得的荣誉。他对我敌意颇深。不过到最后,他的恶毒手腕终究敌不过我的正义之剑。”
“让上帝尽力而为吧。”桑丘·潘萨说。
桑丘扶堂吉诃德站起来,重新上马。那匹马已经东倒西歪了。他们谈论着刚才的险遇,继续向拉皮塞隘口方向赶路。堂吉诃德说那儿旅客多,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凶险。他最难过的是长矛没有了。他对侍从说:
“我记得在小说里看到过,一位叫迭戈·佩雷斯·德巴尔加斯的西班牙骑士,在一次战斗中折断了剑。他从圣栎树上砍下了一根大树枝。那天他用这根树枝做了很多事情,打倒了许多摩尔人,落了个绰号马丘卡。从那天起,他以及他的后代就叫巴尔加斯和马丘卡。我说这些是因为假如碰到一棵圣栎树或栎树,我就想折一根大树枝,要和我想象的那根一样好。我要用它做一番事业。你真幸运,能看到并证明这些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
“靠上帝恩赐吧”桑丘说,“我相信您说的话。不过请您坐直点,现在身子都歪到一边去了,大概是摔痛了。”
“是的”堂吉诃德说,“我没哼哼,是因为游侠骑士不能因为受伤而呻吟,即使肠子流出来也不能叫唤②。”
“既然这样,我就没什么说的了。”桑丘说,“不过只有上帝知道,我倒是希望您既然痛就别忍着。反正我有点儿痛就得哼哼,除非规定游侠骑士的侍从也不能叫唤。”
(节选自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注:①希腊神话里和神道作战的巨人,有一百条手臂。②骑士规则第九条:“骑士不论受了什么伤,不得哼痛。堂吉诃德为什么要去战风车?桑丘怎样对待主人的这种行为?
文段运用了哪些手法使语言达到幽默的效果,请结合文段举例分析。
请结合文本分析堂吉诃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悲剧色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含义是什么?
结合文段内容,概括狂人具有“疯子”的哪些病症,并举例说明。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请在文段中找出最能揭示小说主题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主题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