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33 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 万人,至1941 年时,共计有250 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应是

A.重庆谈判 B.西安事变 C.北平谈判 D.遵义会议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重庆谈判期间 D.北平和谈期间

恩格斯曾在某运动周年纪念的贺信中写道“男女公民们,自从巴黎人民举起了红旗,同时向飘扬在凡尔赛的法国三色旗和飘扬在普鲁士人占领的炮台上的德国三色旗发出挑战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21年了”,从这封信中我们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这封信是写给巴黎公社周年纪念的贺信
B.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运动担负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D.运动中体现了巴黎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在研究五四运动时,有学者根据材料一“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的描述‘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得出陈荩民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夏明钢的描述‘匡济(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得出匡互生最先进入曹宅的结论。对上述两个结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两位学者所用材料存在矛盾,结论均不能成立 ②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必须提供更为客观的材料 ③两段材料都是第一手史料,但结论不具有说服力 ④两段材料距今时间较长,两位当事人回忆都不可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